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独家报道 查看内容

被妖魔化的中国老人

2014-6-17 15:4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4023| 评论: 5

摘要: 这个策划,其实《家》刊早就想做了,它像一根堵在《家》刊喉咙口的骨头,让《家》刊不吐不快。不久前,凤凰网在首页突出位置做了一期专题策划,题目“骇人听闻”——中国老人,为老不尊?该策划列举了老年群体的种种 ...

妖魔化中国老人背后的社会问题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妖魔化中国老人也不例外。老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作为道德和价值的典范存在的,即使是在当代社会也应当如此。那么,妖魔化老人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我国还没有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准备

在公众埋怨老年群体的时候,大概忘记了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的比例多了,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类事情也就多了起来。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社会公共资源占有率的问题。有人埋怨和上班族一起挤早班车的老年人不错峰出行,埋怨老年人把广场、社区占领去跳广场舞、健身操。其实这类问题更应该去埋怨的是城市规划部门、政府部门。在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规划并没有跟上。老年人就没有早上出行和健身的权利了吗?如果有,那么相应的措施、场地在哪里?

其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体系并不完善,基本上依然处在“一病回到解放前”的阶段。这就让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非常缺乏安全感,怕生病,更怕进医院。从而导致心理上畸形,出现摔倒后“讹人”的现象。年轻人亦然,对他们来说,扶起摔倒老人不再仅是一笔道德账,还是一笔经济账,这笔账的结算是“得不偿失”。

其三,我国的老年人或者说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学会如何变老。这体现在老年人不知道退休后该做点什么,而社会也没有提供足够的引导方式或平台。在美国,老年人退休时间晚,退休以后大致也在从事着各种自己喜爱的工作:这包括可以赚取收入的工作或者义务的志愿者工作,总之,晚年生活会被各种“事儿”填满,并在“事儿”中实现存在感和自我肯定。曾经有人问弗洛伊德,怎样才可以过快乐而且有成效的一生,弗洛伊德说:爱着,工作着。这句话拿到老年阶段来讲同样有用。但可惜的是,我国的老年人缺少爱,更缺少实现自我价值的“事儿”,情绪得不到转移,从而导致与年轻人的种种冲突就不足为怪了。

总之,妖魔化老年群体的背后,体现的是老龄化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如果身处其中的老年群体、年轻人不对此有正面认识,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不去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这种矛盾依然会集中爆发。

媒体的不负责任和法治的不完善

在妖魔化老年群体的背后,是媒体和不完善的法治起到了一次次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作用。

拿彭宇案来说,媒体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认定了彭宇的见义勇为和被撞老太的“诬赖”,于是媒体首先掀起了一边倒的舆论,进而引发了公众对被撞老太铺天盖地地责骂。在这种舆论压力下,法院的判决势必会受到影响或者质疑。这大概也是南京法院5年后才公布事实真相的原因。

其实,不光是彭宇案,有关老年群体不少负面新闻都这样。前不久,一则“北京老太讹老外”的新闻再次让媒体和公众对老年群体恶语相向。可最后事实证明,老太并没有讹老外,相反是老外撞了老太,而且被撞的也不是老太,是一中年妇女罢了。

媒体和法治代表的是社会的良心,如果这个良心出现了偏见,那么公众就会跟着蒙住双眼瞎起哄。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周围有太多老年人在做着正能量的事情:捐资助学、志愿服务、科技下乡等等。如果媒体把关注点放到这些事情上面,而不是为了博取公众眼球,去进行不经调查取证的不真实报道,那么这个社会可能会相对平和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戾气也会少一些,公众对老年群体的误解也会少一些。

总之,不管是媒体还是法治,任何判断都不应把人性引向恶。彭宇案后,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让座风波后,年轻人对免费乘坐公交车的老人产生敌视……我们几千年来积累的公序良俗就这么被一点点蚕食,这该是多悲哀的一件事啊。

公众集体焦虑:对道德渴望的畸形表达

不少人在妖魔化老年群体的时候,会挑着道德的大旗,直指老年人道德滑坡。先不说老年群体有没有道德滑坡,这里面反映出的一个问题非常需要我们重视,就是公众对道德的集体焦虑。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温良恭俭让的社会里,如此,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感到温暖和安全感。虽然在讨论老人摔倒扶不扶,当涉及到自身或自家老人的时候,谁不希望有人能够帮一把?但为什么会在老人身上使劲呢?这大约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伦理道德里,老年人一直起到一个道德示范的作用,一旦这个群体出现了道德滑坡,就会更深地引发公众的焦虑,进而以此来印证如今社会转型期的整体道德堕落。

再者,当我们极度关注和需要某样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对之存在过高的期望和批判。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公众挥舞着道德的大旗希望能够重建道德。比如在网络上常年都有人在为贫穷的学生、生病的母亲、失学的儿童组织捐款救助,比如新闻一爆出某个不道德事件就会引发公众的一边倒舆论。然而,未经制度化的道德力量,存在一种无意识的风险,缺少自我反省和理性管理的道德力量,有时候甚至会表现出暴力的倾向。就好比妖魔化老年群体的事件,道德以伤害道德的方式被践行,只会酿造悲剧。

结语:妖魔化老年群体最终只会使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如果连老年人都不再受人尊敬,那么,我们这个社会还能敬畏什么?我们身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体还能敬畏什么?而一个缺乏“敬畏”的民族和社会将是可怕的。当然,作为老年人,我们也应该反省,为什么社会对我们这个群体会带有偏见?我们是不是在平日的生活中确实有“为老不尊”的地方?虽然我们已经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在社会的道德建设方面,我们却是基石和示范,如果我们这上梁不正,那么我们的子孙也就歪了。

12

本文导航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l夕阳红 2015-9-12 15:34
并不是歧视老人。而是,我们作为老年人是不是应该更多的考虑一下哦我们的实际行动,该不该大清早跟上班族争抢座位、该不该为老不尊等等。。。。我们在理性看待年轻人的问题是,是不是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
引用 wl夕阳红 2015-9-12 15:32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引用 缔重究 2015-8-2 16:36
说老人素质差,完全是一种偏见。不可否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不但将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甚至自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也会愈来愈差。怕被社会、家人抛弃的恐惧,使一些老人的心态发生畸变,表现为少数老人爱贪小便宜、怕吃亏、倚老卖老等等。但多数老人仍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因而歧视所有老人。分析的具体,非常有说服力,欣赏,对社会上的一部分扶不起的老人,也要加大社会舆论,健全法制,让社会上的好人流汗不再流泪!
引用 duanjiu470713 2014-7-6 22:32
说得好,我也有羡林一木的感受及感想,赤霞叟说出了我心里的话。
引用 赤霞叟 2014-7-5 21:21
说实话,老人跌倒扶不扶?已是个社会问题。不可否认,社会上确实有一些老地痞无赖。别人帮助了他,反诬赖好人。但不能说四九年前后出生的这一批老人都素质不高。都是无赖。现在年轻人中素质差的比例更高:養小三的,包二奶的,吸毒的,受贿的。都有。你能说年轻人都是坏蛋吗。不能以偏盖全的道理,连小学生都懂。难道凤凰网编辑的大人先生们脑袋进水啦。我想这些大人先生们的年龄也不会太大。我估计,他们爸爸的出生时间,大概就在四九年前后。没素质的爸爸,怎么会生出这么高水平的儿子呢?是抱错啦?还是其他原因?

查看全部评论(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