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搜集和积累,老干部之家.红叶传媒拥有许多会讲故事的照片。这些照片拍自各个时期,出自多人之手,照片最具魅力的地方即是它们的真实性。有的记录了当年烽火硝烟的战场,有的记录了世间风物人情,还有的记录了我们曾经熟悉的面孔,那些让我们永远崇敬和怀念的伟人、劳模和战斗英雄。看着它们,您就会随之走进那个岁月,回想起自己也曾有过的经历和难忘的故事。
往事六十年——在上甘岭采访
文/图 高亚雄
弹指一挥间,挂在墙上的《上甘岭反击》的照片使我想起60年前的往事,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激战的日日夜夜更加难以忘怀的是: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为了挽回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的劣迹,竟对我上甘岭地区不到3平方公里的537.7;597.9两个狭小的阵地投入两个多师的兵力,每天出动60余架次的飞机和数十辆坦克,向我阵地轮番冲击,狂轰滥炸。经过40余天的激战,我毙伤敌人2万5千余人,敌未能前进一步,我自屹立不动。
当时,作为随45师的摄影员参加并采访了这一世界瞩目的战役,战斗一打响,我即随我师著名的、有着光荣传统的、在国内解放战争中曾5次荣立集体功的、出国后在扑达峰阻击战获出国作战第一功锦旗的八连,进入阵地,和军摄影员黄守祥到前沿采访20余天,有时坑道被敌人占领,尽管连长李宝成一再照顾我二人的安全,我还是挎上了冲锋枪,背上了手榴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钢铁八连连长李保成

八连长李保成开展军事民主制订作战方案
当时我有一台从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莱卡三型相机,还有一盘阿克发黑白胶卷,我和军摄影员黄守祥两个人共享一个炮弹箱,在上面蹲坐。不冲锋的时候就在坑道中拍,坑道里黑黑的,没有闪光灯只有镁光粉,用火柴一点就“扑”地一声有白烟冒出很呛人,尽管这样,战士们还是很愿意拍照,他们说:“照吧,呛就呛点”,开始我用B门,打开照相机点燃镁光粉,但是镁光粉也不多,我们就把美国人扔的没炸的照明弹捡回来,把其中的镁粉倒出来,随后发展用军用电池连在照相机上,这里按快门那里就亮了,这个土办法很好,用这个方法我们还拍了兄弟连队与坚守坑道的同志的会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坚守坑道
这些年来我时常想起和我共同战斗过的战友,更怀念那些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上甘岭是英雄的土地,它洒满了志愿军战士的鲜血,开满了中朝人民友谊之花,安息吧,我亲爱的战友,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中朝人民将永远怀念你们。

师长崔健功在上甘岭指挥所

志愿军战士冲锋
1985年7月20日师长崔建功(右四),前哨连长王福新(右五)祭扫烈士墓。
1985年7月20日,当年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师长崔建功和前哨连长王福新来沈阳,阔别31年的老首长老战友和我这个当时的小鬼记者重逢了,我们相见的第一件事不是举杯祝酒,也不是漫步街头,而是来到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探望我们的好战友,我即兴写了这首诗:
今天不是清明
却又细雨纷纷
师长千里迢迢来沈
没带祭品
就踏进了松柏长青的园林
在烈士墓前 久久地
久久地伫立不动
他带来战友情
师长啊 那深沉的目光
师长啊 那从未见的泪痕
往事 三十三年前
硝烟弥漫战火炽烈
黄继光无畏的战士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用胸膛筑起铜墙铁壁
让生命燃起胜利火炬
往事 三十三年前
还在那滚滚硝烟的战场
排长孙占元
忍着断腿的剧痛 爬着前进
战友冲上去了 他纵死犹生
3千里江山留下他的英名
往事 三十三年前
为了战斗的集体
邱少云在烈火中铸造了赤心
刘宝才甘让电流通过全身
陈志国舍身托机枪……
中华的优秀儿女
为和平献出仅有一次的生命
在烈士墓前 久久地
久久地伫立不动
师长啊 那深沉的目光
师长啊 那从未见的泪痕
今天不是清明
却又细雨纷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