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磋琴缘——青州磋琴传承人自述

2014-6-12 10:06|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927| 评论: 5|原作者: 青州闲云

摘要: 我叫赵兴堂,今年65岁。是山东省青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民,也是青州磋琴的正宗传承人。传授我磋琴技艺的是我祖父赵彩云,他曾是当地著名的磋琴演奏能手和民间艺人。 说起青州磋琴(也写作“挫琴”),很多人都不熟悉 ...
    我叫赵兴堂,今年65岁。是山东省青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民,也是青州磋琴的正宗传承人。传授我磋琴技艺的是我祖父赵彩云,他曾是当地著名的磋琴演奏能手和民间艺人。
    说起青州磋琴(也写作“挫琴”),很多人都不熟悉,不知道是个什么玩艺?这也难怪,因为这种古老珍稀的乐器,在民间几乎就要失传了。我这一辈子,如果再不努力抢救的话,恐怕就再也无人知道磋琴是个啥东西了。那么,磋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乐器呢?
  流传至今的青州磋琴,形如半个圆柱体。由琴头、琴尾、琴面、琴底、琴岳、琴码等构成。琴长约675mm左右,琴头阔142mm,高109mm,琴尾阔119mm,高95mm,琴头至琴岳40mm,琴面呈拱桥型,上设十二码张24弦,一码二弦同音。因为形状像半个辘轳头,所以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叫它“半边辘轳头”。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从小字组的g到小字二组a。
  琴底有圆形出音孔1或2个,琴头一端底部有半月形“琴槽”。演奏时左手指伸入琴槽执琴,琴尾置左肩侧,右手执高粱杆为“琴弓”,并涂以松香擦弦或击弦发声。由于磋琴属弦外弓,演奏者在右手“执弓寻弦”的同时,左手手腕不断转动,带动琴身“送弦迎弓”。为了纪念我的祖父赵彩云对挫琴的贡献,我在琴头加了云头双耳,有“彩云”的含义。
     磋琴是我祖辈传承下来的一种乐器,让它继续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要不的话,我就对不起先祖,对不起列祖列宗。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也逐年衰退,趁现在还能记清楚我和祖父赵彩云有关磋琴的事情,我愿将它记录下来,对人们研究磋琴或许会有帮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6-10 16:46
                                  祖父赵彩云和磋琴
   
    根据《赵氏祖谱》的记载,俺这一支赵姓族脉,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省屯留县路村庄,迁至山东省乐安县东南吕村(今广饶县吕屯)的移民。一世祖是赵敷先,我祖父赵彩云是赵家第十代孙,我是第十二代孙。
    我爷爷赵彩云自幼就跟着老一辈祖亲们学习磋琴。由于他练得很刻苦,以后拉得也相当娴熟,是当地有名的磋琴艺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赵家很穷,家里人口多土地少,再加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一家人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所以,我祖父基本是以演奏磋琴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我家乡吕屯位于广饶、益都(今青州)、临淄、寿光四县交界处,他搜集各地的民间小调、闺中俚歌等,能边拉边唱边表演,自编自拉自演唱,很受民众的喜爱。
    夏天,在一棵大树下几十个人一围,听他演唱,看他表演。冬天,在北墙根底下避风处,十几个人一坐,他也演奏。演出完毕,乡亲们有的给几个小钱,也有的送些干粮,没钱没粮的也感谢他帮了个“人场”。正如一般艺人所说的:“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有时参加有钱人家的红白公事(就是婚丧嫁娶),也就是堂会。遇到这种情况,主人是要管吃管住,还要给几个赏钱的。民间艺人的日子是相当艰苦的,经常是吃了这顿没那顿。晚上睡在人家的瓜棚里,冬天寒风刺骨冻得睡不着,夏天蚊子一个团,咬得浑身难受。
    我爷爷赵彩云用磋琴表演的节目,多数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和民歌。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作用。内容大都是教导人们修善行孝,也有反映少女思春寡妇思夫的内容,和挞伐时弊的曲目。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四大名曲”的《鸳鸯扣》、《满江红》、《蝶落金钱》、《四大景》。其中《鸳鸯扣》有磋琴演唱曲和磋琴独奏曲两种,演唱曲有唱词,边拉边唱;独奏曲光拉不唱。《满江红》是一个词牌,各地都有不同风格的曲调,例如:益都《满江红》、日照《满江红》、河南《满江红》等。民间小调有《茉莉花》、《小两口顶嘴》、《打秋千》、《光棍哭妻》等。还有《八仙庆寿》是专为人家祝寿演唱的。这些磋琴演奏曲在当地流传,经久不衰。
    1924年,家乡吕屯闹“饥荒”过“艰年”,村里人大都外出逃荒要饭去了。爷爷为了活命,索性背着磋琴,约着会弹三弦的刘公道一起,背井离乡到北平天桥一带,靠演奏磋琴卖艺为生。一个一直在农村长大的磋琴艺人,来到京城这样的大城市,受歧视遭**是可想而知的。以至爷爷回来后,从不谈论这段心酸的经历。
    1927年冬,爷爷在北平受尽磨难,加之思乡心切,与刘公道一起摔琴而归。奶奶听说爷爷回来了,急得“蒲袜”(一种草鞋)都跑掉了,赤脚跑到雪地里去迎接。爷爷带回来一台“电影机”,就是现在的幻灯机。他一边放幻灯,一边拉磋琴,一边演唱着“电影”里的故事。当地老百姓称为“西洋景”,引起很大轰动。
    为生活所迫,爷爷从家乡广饶县吕屯搬到益都县(今青州市)的段村,后又迁至益都城区的夏家庄,靠开磨房卖馍馍养家糊口。但他一时也没离开过他的磋琴,一早一晚都抽空在街头巷尾演唱,给街里街坊送上一份欢乐。
    1945年前后,有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寿光、广饶、益都一带活动,那就是渤海军区,司令员是杨国富。当时,我有个四叔是杨司令员的警卫员。四叔认为我爷爷是磋琴艺人,走南闯北,认识的人多,办事认真细心,就发展他为交通员,为渤海军区搜集情报传递信息。有一次不幸被当地的反动武装抓住,要活埋。幸亏当地十几个老百姓为他作证,都说他是磋琴艺人不是共产党,并联名担保才死里逃生,把他放了。回来后,他见人就说:“是磋琴救了我的命,是乡亲们救了我的命”。
    1949年建国以后,爷爷带我们全家在益都火车站附近定居下来,正式结束了游荡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房子,分得了土地,日子过得很安定很舒心。1955年,益都城里冯家花园(今人民公园)铁树开花,方圆近百里的人都来看,人山人海。我爷爷赵彩云已经七十多岁了,高兴地说:“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是个好兆头。现在国泰民安,咱也去庆祝庆祝。”于是就叫我给他背着磋琴,到冯家花园去演出。多年不见的磋琴出现在大家面前时,赢得了一阵阵的掌声。老人家即兴唱道:“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穷人做主当了家。感谢共产党领导的好,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
    1957年,山东省举办第一届音乐会演,经益都县文化馆推荐,我爷爷赵彩云代表昌潍专区参加比赛,演奏的磋琴独奏曲“鸳鸯扣”荣获金奖,并代表与会人员上台讲话。他在讲话中说:“只有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民间艺术才能得到重视和发展,特别是自从党和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来,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民间艺人都非常重视。党和政府叫我来参加这次大会,真是说不出的高兴!今年我虽是七十多岁的人,可是我感到就像二十多岁一样。”(摘自《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会刊》第二版)一生漂泊游荡的磋琴老艺人,旧社会受尽歧视和**,七十六岁了得到这么大的荣誉,他那高兴劲是出自内心的,他说的是掏心窝子的话。
    参加这次会演,对我爷爷触动很大。省里的一些领导和音乐专家对磋琴的演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重视,苗晶先生说:“从会演中我们不但听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些民歌,而且还听到了一些较古老的民歌,例如‘四大景’、‘鸳鸯扣’等。这些民歌的唱法是属于古典唱法的;曲调性也强,是值得我们声乐家们学习的。”老人家也当即表示:“我保证把自己会的百多首小调和记得的曲子,耐心的、一点不留的教给年轻的一代。”(摘自《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会刊》第三版)
    老人家说到做到,从济南回来后,就与益都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刘新丰一起,一头扎进了磋琴曲目的记录整理之中。历时四十多天,一部记录56首民间歌曲的《磋琴演奏歌曲集》完成了,分“传统古大调”、“民间小调”和“磋琴独奏曲”三部分。成为不可多得的磋琴研究资料。
    由于当时的政治运动多,先是整风反右,接着是公社化运动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俺老百姓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闲心去管磋琴的继承发展呢?磋琴研究被冲淡,没有得以继续下去。但爷爷对磋琴的执着追求却一直没有减弱,他感觉自己年龄大了,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手把手的教,天天看着我练琴,直到他1960年去世。享年79岁。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6-10 16:46
                               我和磋琴
   
    我出生在一个磋琴世家,从小就受祖父的熏陶,喜欢演奏磋琴。但磋琴毕竟是一种珍稀的民间乐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我祖父的去世和我流落东北,原来流行于益都、广饶、惠民等地的磋琴,也从此销声匿迹。等我从东北回来的时候,发现爷爷获得的奖牌,已经与爷爷一起“入土为安”,只留给我一把他一生钟爱的磋琴和一张他拉磋琴的照片,一本《磋琴演奏歌曲集》,则由表哥保存。
    以后,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除了唱毛主席语录歌曲,民歌和小调都是“靡靡之音”和“封资修”的余毒,谁也不敢唱。爷爷留给我的磋琴,也在“破四旧”中丢失。磋琴的传承到此成为了一个“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但使我们生活富裕了,人们的观念也进步了,很多朋友就又向我打听磋琴的事。于是,1985年我就根据祖父当年教我制作磋琴的方法,重新做了一把琴。制作磋琴选料很讲究,要用上等的梧桐木,必须是树肩骨(树叉);据说梧桐是凤凰落脚的地方;树肩骨的木质硬、严密,做出的琴声音好听。琴面要用一块木板制成,否则不负弦的压力。琴头、琴尾、琴岳以及琴码可用杂木,最好用香椿木。“琴弓”是用高粱杆顶端的两节,轻轻地刮去表皮,再涂上松香就可以了。
    磋琴做好以后,心里很高兴,就没白(天)没黑的练习。磋琴的消息不胫而走,表哥把珍藏的《磋琴演奏歌曲集》给我送回来,鼓励我好好练琴。旧日的朋友听说我重新做了磋琴,都来祝贺,听我演奏。几个懂音乐会乐器的朋友也主动来为我伴奏,日久天长,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庄户小乐队,一有机会我们就在社区公园、凤凰山脚下演奏,成为青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谁知好事多磨,2005年我突然患病得了脑血栓,半个身子麻木行动不便,说话流口水说不清楚。当时心里真难受,一是病痛给自己带来身体的痛苦,二是我是磋琴的唯一传承人了,自己如果有个三长两短,磋琴就失传了,会留下终生的悔恨,那可对不起自己的先人。所以,这次生病更使我加深了对磋琴的感情。病情稍有好转,我就继续练琴。练琴的过程奇迹出现,我的脑血栓病引起的后遗症竟奇迹般地消失,能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了。我从心眼里感谢磋琴给予的恩赐。这既是我的幸运,更是磋琴的幸运。
    2007年春,各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广饶县文化馆和青州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先后找到我了解磋琴的传承情况,我都如实地做了介绍,并提供相关资料。随后媒体给予了报道,引起很大反响,得到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6月15日,在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上,青州市展出了我做的磋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先生,绕有兴趣地拿着磋琴这件奇特的乐器欣赏,并激动地说:“这不就是已被专家称为消失了的磋琴嘛!”对于磋琴的传承及保护,田青先生说,“很多民间的乐器及曲子,我们只能尽最大能力将它保留,而并非将其改进、发展,过去有很多例子,有的东西一改便没味了,便失去了它的原有价值。”
    参展结束回到青州,退休的原文化馆副研究员周国庆老师,亲自登门指导,并指出:“据我考证,磋琴就是古代乐器筑的后代。史书记载应该是13码26弦,不是12码24弦。”我也虚心地接受建议,将磋琴由12码24弦改为13码26弦。青州一中的高级音乐教师贾传增老师,也来请教磋琴的演奏技巧和制作方法,并写了多篇磋琴研究论文。文化馆的同志也跑前跑后安排记者采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周旋协调各方关系。
    2007年9月,“九州文化论坛”在山东青州召开,来自全国古代九州的专家学者欢聚青州,进行文化研讨与交流。市委市府的领导特别安排我们磋琴“庄户小乐队”为会议演出,得到兄弟省市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市委书记嘱咐我们:“一定要把磋琴传承好,为青州经济发展服务。”
    12月10日,磋琴被选入青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暑假,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桑海波博士,带领该院部分音乐学学生亲自到青州,实地考察和研究磋琴的传承和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同年10月,青州市文化局为磋琴艺术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月24日,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天语手机”杯第九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上,磋琴被选为表演乐器。“青州磋琴之所以被选用,是因为磋琴艺术具有浓郁的历史积淀、民族风范和地域特色,拥有足够的科学、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首次被发现,青州磋琴的巨大历史价值感动了大赛组委会,决定破格使用。”在总决赛的背景音乐里还使用了我们磋琴演奏的“天籁之音”。
    2008年12月9日至11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青州磋琴演示与研讨会》,在北京京民大厦拉开帷幕,并特别邀请我们磋琴“庄户小乐队”参加。中国音乐学院将磋琴列为科研课题,拨出专项经费进行研究。12月10日晚,我们的庄户乐队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为与会的200多位专家教授和大学生,献上了一曲曲磋琴演奏节目。演出很成功,反映很强烈。12月11日上午,有关专家学者对磋琴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证和探讨,多数专家认为:磋琴由筑演变而来,不过这种演奏形态在长期实践中产生了质的变化,已经从击弦乐器转化为拉弦乐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认为:“磋琴的发现,说明这种乐器从古至今始终没有断,不过是从宫廷、文人隐藏到民间而已。这也使得中国乃至世界的弓弦乐器史彻底改观,所以说磋琴具有‘活化石’的意义。”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0年10月,山东省政府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青州磋琴进行了科学论证后,决定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对于磋琴的称谓,我也一直很疑惑。由于磋琴是种民间乐器,六七十年前我爷爷在农村卖艺,老百姓见这种乐器的外形像半个辘轳头,所以习惯叫“半边辘轳头”,又因为磋琴的演奏技法又打又“锉”(磋),所以又管这种乐器叫“打琴”或“磋琴”(也写作“挫琴”)。习惯成自然,人们倒把它原来的名称给忘了,以至我也不知道它原来的称谓。
    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先生给我寄来1957 年的《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会刊》影印件,有一篇名为“珍稀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的文章,对磋琴给予了专门介绍,上面明确记载“‘挫琴’,亦名‘筑琴’”。这是我爷爷赵彩云健在时的记录,磋琴原来叫筑琴应该不会错,这才解开我多年的疑惑。
    关于磋琴的书写,是“磋琴”还是“挫琴”,前段时间不够统一。为避免造成混乱,我提议大家都统一用“磋琴”较好。因为在爷爷留给我“磋琴演奏歌曲集”的封面,有他亲手书写的题款,用的是“磋琴”而不是“挫琴”,说明用“磋”字有根有源。从字义上讲,磋:磋商、协商的意思,有“和谐”的含义,很吉祥。而挫:挫折,是不顺利、失败的意思,欠吉利。为此,建议今后我们都把这种乐器的书写规范为磋琴。
    由于媒体的广泛报道,磋琴的知名度大增,除各地的音乐工作者经常来访外,全国各知名大学的学者教授也曾来访过我。磋琴这个濒临灭绝的民间乐器,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是我原来难以想象的。
    经过很多专家的研究和媒体报道,都认为磋琴与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的说“磋琴是筑的后代”。我认为很有道理,因为我小时候曾听爷爷讲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他说荆轲刺秦王失败后,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以击筑为掩护,再次刺秦王。高渐离用的筑可能就是磋琴。这个传说不知是真是假?
    尽管我喜欢磋琴,每天都拉磋琴。但我知道,自己与祖父赵彩云相比,确实自愧不如。这不只体现在演奏技巧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磋琴所蕴藏的内涵上。爷爷不只是演奏磋琴,他还掌握着相当多的古老的音乐元素与磋琴相结合。可惜我年轻时不懂,没有学会,也没有传承下来。
     磋琴艺术,应该包括磋琴演奏、磋琴演唱和磋琴表演三部分。爷爷在磋琴演奏方面,他用“硬弓”(高粱杆)在琴弦上打的“嘟噜儿”,是任何“软弓”(马尾弓)都无法演奏出的;如同山东民歌中“得儿呀衣幺”的花舌音一样,在他演奏的“对花”中就很能体现这个绝活。磋琴演唱最具特色,它要求演唱者必须很好地调节和驾驭自己的嗓音,一个人能唱出男女老幼多个角色。用今天的音乐术语说,就是一个人能唱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甚至童声。这在“小两口顶嘴”“鸳鸯嫁老鵰”“姐儿作媳妇”“小寡妇上坟”等曲目中都有体现。磋琴演唱艺术,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独特的磋琴音色和音质,配合当地的方言土语,演唱百姓身边的情感故事,鞭挞百姓厌恶的时弊,成为社会底层民众所喜欢的一种乐器,一种演唱形式,一种平民艺术。这也可能是它千年不衰,没有失传的重要原因。
    遗憾的是:我只掌握了磋琴演奏的皮毛,没有掌握磋琴演唱的技巧和表演技能。而今的专家学者也只重视对磋琴本身和磋琴演奏的研究,而忽视对磋琴演唱及磋琴表演的探索挖掘。应该说,这是对磋琴艺术的研究还缺乏全面的认识。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6-10 16:46
                             磋琴的未来与企盼
   
     我已行将进入耄耋之年,病情虽得康复,却总觉诸事力不从心。为传承磋琴,我将不遗余力,倾其所有,以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
    目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我将毫无保留地把磋琴的演奏技巧和磋琴的制作方法,传授给更多热爱磋琴的人。把我珍藏的磋琴资料,和我搜集到的有关磋琴资料加以整理,传给我的子孙,让他们代代相传。同时,我也正在借用当今科技手段,制作几个光盘,把我磋琴演奏、磋琴演唱的片段记录下来,让后人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磋琴艺术。
    磋琴传承到今天,能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令我十分欣慰,也无比高兴。能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和研究,更使我对磋琴的传承和发展充满信心。中国音乐学院将磋琴立项为科研课题;更有高等院校教师将试行把磋琴引入高校教材和课堂,为磋琴的传承和发展献计献策。想必对磋琴的推广与研究产生积极作用。
    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磋琴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未来的栋梁。我寄希望于今天的年轻人,能接过磋琴这个接力棒,把它继续传承下去,不致失传。
    磋琴是一种珍稀的古老乐器,它有民间传统乐器的独特性、唯一性,需要认真地继承和保护。又有如何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推陈出新的改革问题,以适应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这不是我所能解决的,我深知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我想借助那些学者专家的力量,来完成这个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将不遗余力的推动磋琴的传承与发展,我更殷切地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加入到磋琴研究和传承的队伍中来,让磋琴这个千年传承下来的“活化石乐器”得以发扬广大。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6-10 16:47
青州磋琴传承人:赵兴堂  口述  执  笔  整  理  人:贾传增
转自:青州文学
引用 青州闲云 2014-6-10 16:48

查看全部评论(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