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赵兴堂,今年65岁。是山东省青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民,也是青州磋琴的正宗传承人。传授我磋琴技艺的是我祖父赵彩云,他曾是当地著名的磋琴演奏能手和民间艺人。 说起青州磋琴(也写作“挫琴”),很多人都不熟悉,不知道是个什么玩艺?这也难怪,因为这种古老珍稀的乐器,在民间几乎就要失传了。我这一辈子,如果再不努力抢救的话,恐怕就再也无人知道磋琴是个啥东西了。那么,磋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乐器呢? 流传至今的青州磋琴,形如半个圆柱体。由琴头、琴尾、琴面、琴底、琴岳、琴码等构成。琴长约675mm左右,琴头阔142mm,高109mm,琴尾阔119mm,高95mm,琴头至琴岳40mm,琴面呈拱桥型,上设十二码张24弦,一码二弦同音。因为形状像半个辘轳头,所以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叫它“半边辘轳头”。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从小字组的g到小字二组a。 琴底有圆形出音孔1或2个,琴头一端底部有半月形“琴槽”。演奏时左手指伸入琴槽执琴,琴尾置左肩侧,右手执高粱杆为“琴弓”,并涂以松香擦弦或击弦发声。由于磋琴属弦外弓,演奏者在右手“执弓寻弦”的同时,左手手腕不断转动,带动琴身“送弦迎弓”。为了纪念我的祖父赵彩云对挫琴的贡献,我在琴头加了云头双耳,有“彩云”的含义。 磋琴是我祖辈传承下来的一种乐器,让它继续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要不的话,我就对不起先祖,对不起列祖列宗。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也逐年衰退,趁现在还能记清楚我和祖父赵彩云有关磋琴的事情,我愿将它记录下来,对人们研究磋琴或许会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