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树春深更著花——书法家、陶刻家张传瑞小记

2014-6-10 14:0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2469| 评论: 0|原作者: 张 帆

摘要: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张传瑞这棵书法“老树”,随着他的书法作品入展第三届全国“扇面展”之后,又在“中华龙文化”全国书法展中获奖,昂首挺进中国书协大门,开出了一朵绚丽的夕阳之花。这正是:有 ...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张传瑞这棵书法“老树”,随着他的书法作品入展第三届全国“扇面展”之后,又在“中华龙文化”全国书法展中获奖,昂首挺进中国书协大门,开出了一朵绚丽的夕阳之花。这正是:有梦者不在年高,有志者事竟成。人生有夕阳,事业无黄昏。
       老骥伏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传瑞今天拥有书艺这朵香花,并不是信手捡来,而是经过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辛酸苦辣得来的。张传瑞的前半生,身居乡镇,那里既无书友更没书法老师,毫无书法氛围。他起步学书,已逾不惑之年。当初他提笔练字时,纯粹是出于娱乐及修心养性。后来他渐渐领悟到欧阳修“晚知书画真有益”著名诗句的真谛,勤学书者好处很多,学好书法,既得以修心养性,交朋结友,增长知识,还可挣钱糊口。对于姗姗来迟的爱好,他知迟而后勇。在无书友交流,无老师引领的情况下,多订书法报刊,博览群书,从中得以启发,择善而学。搞书法,花销可不小,若要投国展,笔墨纸张必须选质量最好的,每一个创作环节都要做到最好,一幅参赛作品得花费好几百块钱,而这些开支,都是张家节衣缩食,每天从菜篮子里抠出来的。为圆书法梦,他从蕉乡浦北来到陶都钦城,市内陶艺厂家林立,书画人才济济,张传瑞的到来,不虚此行,在此结识了钦州书法界和陶刻界的不少朋友,与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让他如鱼得水,大开眼界。
        张传瑞是个老三届、老知青,在浦北县张黄禾仓水竹场整整当了10年竹场工人,在山上与竹林打交道漫长的日子里,每天周而复始育竹护竹,二胡是他的最亲密伙伴,画画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是个颇有故事的民间艺人,47岁学书法,53岁学诗词,6l岁涉足坭兴陶刻字艺术,从47岁砚耕至今年67岁,整整坚持了20年。其人生足迹有点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从中年奋战至晚年,孜孜以求,矢志不渝,最终修成正果,圆了书法梦。
        艺海泛舟
        张传瑞兴趣广泛,博涉诗书画印,主攻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市级展览并有获奖,是一位有实力的民间艺术家。他的书法入古出新,形神俱佳。
       张传瑞在钦州书法圈里,是位不事张扬的人物。长期以来,他陆续在《书法》、《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赏评》等报刊发表了数百幅(篇)作品及评论文章,对古代的一些名作如《始平公造像记》、《曹全碑》等作过赏评,得到专家的认可。对李可染、吴湖帆、聂成文、李强、倪进祥、刘德宏等现代书家作品作过评析。他对事不对人,无论名家新秀,一视同仁,直言不讳。他还把本土较有名气的书画家如王兆儒、王廖科,以及邻市玉林的苏洽熙、黄烈樳、苏先义等老书法家的作品推介到全国性的专业书法报刊中去,为弘扬广西书法文化推波助澜。他写的评论《展厅呼唤小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同仁重视,有所改观。他曾以《广西第三届中青展印象摭谈》一文,直击该届某些参赛作品存在多个错别字,并指出一些评委作品有错、漏字及上下联颠倒现象。他目睹时下书坛一些作者,刻苦磨练少,学养不足,技法语言苍白,行笔急躁率意,审美观念跟不上时代潮流等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写了如《试评唐双宁狂草及其创作思想》等多篇评论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为繁荣书法作出了奉献。
       写书法难,写书法评论更难,一要有才情,二要有胆量,三要有时间。没有这几点,岂敢去点评名家大作,去揭新秀作品伤疤昵?时下物欲横流,即便有水平的书家,有几个肯为三斗米折腰,又有几个愿意去干得罪别人之傻事?学书者众,能评书者少,能书会评者更少,像张传瑞这把年纪仍活跃在书坛评坛上,可谓寥若晨星,凤毛麟角。张传瑞的字与文,就像他的家乡浦北香蕉那样,香飘千里,受人垂青。
       张传瑞曾经从事过竹编造型设计、印刷商标设计、镜画工艺制作、炭相等技艺,既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实践经验,又有坚实的书画功底和文学诗词修养。他无师自学,学有所成,是钦州坭兴陶实力派雕刻艺人。他刻字五体皆能,尤长行草,他刻的坭兴花瓶和茶壶,深受客户的喜爱和收藏,有的佳作被有关部门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政要或友好人士。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钦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广西民间工艺大师”,个人简历和作品入编《当代杰出工艺美术师》典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传瑞深知艺海无涯,每天就像上足发条的陀螺,在自己的书画陶刻艺术工作室里不停地旋转于或诗书文学,或国画刻印之中,生命不息,习艺不止。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