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高凤岐从部队转业到山西省文化局,协助筹建山西省戏曲剧院(1962 年易名为省晋剧院)。根据当时中央领导彭真、薄一波给陶鲁笳、卫恒、王谦等山西主要领导提出的:山西晋剧要“招收一批青年演员”的建议,在1960年2月成立了青年晋剧团(也叫二团)。 1964年夏,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在北京举行。观摩演出会上提出了“做革命文艺工作者,演革命的现代戏”号召,从此舞台上演的都是反映工农兵的现代戏。这年秋天,院里接到任务,受文化部委托赴大庆慰问演出。 这次演出意义非同寻常,不仅是受文化部委托,更代表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山西的人民去慰问大庆职工。院领导特别重视,要求选最好的剧目,去最好的演员。领队高凤岐在部队领导过文工团,接到任务先做战前动员:一、剧目定了,要加班加点,做到精益求精,要把晋剧最好的艺术水平献给大庆人,完成好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二要加强纪律,这次不仅是去慰问,还有向大庆人学习“三老四严”的任务。为此,还专门到军区借了些军棉衣给演员穿,在那个崇尚英雄,学习解放军的年代,穿 身军装是很时尚的。 那次慰问正值大庆开展“攻克101、拿下444”大会战,也是东北最冷的季节。当时的大庆一片荒原,愈发寒冷。二团去了以后看到大庆人那么热情,特别是大庆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那种革命干劲,铁人精神一下子感染了全团的同志,大家心情都特别激动,让人一点都感觉不到那里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 那天演出,演员们特别卖劲,台下的观众为演员的精彩演出不时报以热烈掌声。看到首演那么成功,一谢幕高凤岐就把编创人员叫来,连夜召开碰头会。高凤岐说:“大庆精神太可贵了,我们的演员也都被感动了,演出的效果真好,我们是不是需要再加些短小的,能够反映大庆人革命干劲和精神的剧目,更好地讴歌大庆人。”那些天搞编创的同志白天到工地采访搜集素材,晚上在宿舍搞创作,整夜不睡是常事。很快一批反映会战、颂扬铁人精神的节目就出来了,如快板书《颂铁人》,小演唱《唱大庆》,诗朗诵《献给钻井工人》,还把毛主席诗词《长征·七律》用晋剧的旋律谱曲搞了小合唱等。有了这些节目,二团的演员分成若干小分队,冒着零下40 多摄氏度的严寒深入到井塔边、油井旁为石油工人演出。每次演出先演一两个小节目,然后再演大戏。天气太冷,笛子眼有了结冰,演员就用嘴哈气接着吹;演奏的演员手脚冻麻了,坐着演奏不得劲,就跪着演奏;演员的服装单薄冻得骨头都疼也要坚持演得最好。演员们不畏艰苦,不惧严寒的精神也为大庆人所感动。无论是油井还是钻井队的工人,看了演出后都表示要向演员同志们学习。1230 钻井队队长动员大家:“晋剧二团的同志到我们工地演出,天那么冷,演李玉和的演员只穿件单衣,我们要向他学习,不惧严寒,提前上井作业,早日完成任务!”在二团演出的鼓舞下,钻井一大队提前完成了“攻克101、拿下444”大会战的任务。铁人王进喜还专门看望演员说:“你们演得好!晋剧很好听,鼓舞了我们的斗志,欢迎大家到会战工地看看,给我们的工作提些意见。”之后还给全团做了油田艰苦创业的报告,让大家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从12月2日到次年3月,高凤岐把大庆油田看做战场,要求演员要向战争年代文工团的团员一样,在舞台上不仅要演好戏,讴歌大庆精神,给大庆油田的工人鼓舞斗志,还要为油田工人做好事。在演出间隙,女演员看到工人的衣服刮破了,就拿过来缝补;衣服脏了就拿过来给洗;看到井台上施工工人穿着冰疙瘩似的大头鞋,脚要冻坏,演员们就拿出自己的棉袜子送给他们穿。那些日子,二团的演员就和当年文工团员慰问前方战士一样,和大庆人结下了深深的革命情谊。慰问演出结束,二团就要离开,大庆的石油工人真有些恋恋不舍。《大庆战报》还发表文章赞扬山西晋剧二团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石油部部长康世恩等领导也对此给予了很高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