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天波杨府景区精心打造的夜间大型战争史诗巨制《忠烈千秋杨家将》,以杨家将征战疆场、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线,穿插各种激烈的兵器对打,宏大的马战场面,将人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杨家将金戈铁马、血洒疆场的峥嵘岁月;另外,龙亭景区推出的《百戏进皇宫》及开封翰园上演的《大宋科举》《状元娶妻》等情景剧更是让游人们看得如痴如醉。 是谁把舞台戏剧送入开封园林、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戏剧艺术绽发新枝?是谁在妙趣横生地传播内涵丰富的大宋文化,让游客获得美的享受?是著名剧作家杜政远先生,这些戏剧的策划和编剧都出自这位82岁的老先生之手。 一 1932年4月,杜政远出生于古城开封。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他驾机飞上蓝天,担任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所领航员,多次出色完成战斗任务,荣获朝鲜政府颁发的军功章两枚。 1964年,他离开部队,转战于戏剧舞台的幕后战场。几十个风雨春秋,多少个灯火夜半,他勤勉笔耕,甘守寂寞,创作出30余部舞台戏剧,参与拍摄并公演电影两部和电视连续剧数十部(集)。其中,他改编创作的豫剧《包公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清廉刚正的包公有错必改的高风亮节,连演120多场,引起20多个省市戏曲界同行和《人民戏剧》等多家报刊的好评,一年后被搬上银幕;话剧《十五的月亮》获河南省首届戏剧大赛金奖并进京到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他创作的电视连续剧《焦裕禄》获全国第十一届“飞天奖”一等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大奖;长篇纪实文学《焦裕禄》由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荣获第五届全国“金钥匙”二等奖。 二 退休后的杜政远先生,虽有过短时间的失落和困惑,但很快将自己定位于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1992年,他刚刚退休,河北省邯郸市著名豫剧演员苗文华打来电话,邀请他写一部戏。经过缜密思考,他创作出了大型清装历史剧《双英缘》,苗文华担任这部剧的女一号海英。剧情展现了19世纪末的宝岛台湾,以海英为首的一群“小人物”和以陆英为首的守台将领,在“弃私怨、共振国威”的灵魂呐喊中,奏响了一曲颇具传奇色彩的爱国主义颂歌。在河北省第三届戏剧节上,该剧夺得6个一等奖,杜政远被授予“编剧荣誉奖”。从此,他余热滚滚,一发而不可收。带着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文明始祖的深情,他创作了电视连续剧《炎黄二帝》,先后五易其稿,四年精心打磨,这部气势磅礴、场面恢宏、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的鸿篇巨制,在中国首次展现了5000年以来华夏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伟大历程。该电视剧由新华社河南分社、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并公开发行。 对于谜一样的“国宝级”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杜先生以其深邃的专业知识,以一个老开封人的情怀,从1998年起,历经6年创作了26集电视连续剧《清明上河图》。该剧沿着画上的题跋、印章以及有限的史料和传说,进行探寻和推理,并一一演绎出宋、金、元、明、清和当代围绕这幅画可能发生和曾经发生的有关事件和人物。杜先生力图通过这部电视剧,告诉观众一个真实可信的《清明上河图》传奇史话。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美哉,红薯泥》,反映了北宋末年一对心灵美好的青年男女创造红薯泥的奇迹,让观众得到笑中含泪、泪中含笑的艺术享受。 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是杜先生为自己定下的原则。2003年,杜先生被市园林系统聘为艺术顾问,他一边阅读研究《宋史》和有关古都开封的史料、民间传说,一边为龙亭、禹王台、天波杨府等景区编写节目20多个,至今已上演了7000多场。他为开封市房地产监理处、城管局、地税局、省监狱、市宋词乐舞学会针对性地编写多个剧目,并为北道门社区的大娘大妈们写戏曲唱词。当社区大妈在广场休闲晚会演出时,市领导与拥挤的观众一齐叫好,这寻常的一幕总是让杜先生感慨于余热的力量。 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的杜政远先生,深知编剧这一幕后英雄的冷寂,何况是在戏剧不甚景气的今天。但是先生钟爱于斯,坚守于斯,无怨无悔地践行着艺术为民的职业操守,他说:“戏剧创作是寂寞的事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付出的胸怀,不然做不好编剧,起码不是称职的编剧。”杜先生的话语坚定有力,这也是他的毕生追求。 三 开封这座七朝古都,曾建有六朝皇宫,在北宋时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作为一个如此有历史有底蕴的城市,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有多少?流传民间的秘闻趣事有多少?历代文人墨客的野史笔记有多少?遗落在街巷及地下的珍奇瑰宝又有多少?于是,文化名城的这位文化老人,老骥伏枥,躬身捡拾着、挖掘着历史土层中的一颗颗文化珍珠,志在为现代开封与河南的文化繁荣贡献余热余力。 二夹弦作为开封戏曲方面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艺人代代相传,却无史籍可考。杜先生和一些老艺术家四处采访,把散落在艺人口中的珍贵史料收集记录整理,在2010年、2011年分别完成了《二夹弦与开封》及其续编的编写、出版,填补了二夹弦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他还深入研究发源于开封豫剧中的“母亲调”——祥符调,条分缕析“开封形象大使”——包青天及包公文化的历史、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他热情为樊粹庭、陈素真等戏剧名家树碑立传。为了将与开封有着深厚渊源的太平花移栽到开封市,他先后在《开封日报》上“三荐太平花”,得到开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专门责成市文物公园局负责太平花的移栽工作。相信不久,太平花将回归千年故里,在龙亭大殿的菊花丛中含笑绽放。 在开封古城建设开发的研讨会上,杜先生慷慨陈词:古城不开发不发展,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后人! 这就是杜政远先生,一位82岁的开封文化老人,他余热的温度是滚烫炽烈的,那是进行式的戏剧人生的压轴精彩,是积蓄80春秋的激情、学识、智慧与心境的火山喷发!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