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埋在这春天里。”一首《春天里》曾经唱出了众多“北漂族”的辛酸与无奈。“北漂”,作为中国人口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漂”一族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时至今日,这个族群中又多了一些被称之为“老漂族”的老年人。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涌进大城市工作。而老人为了跟晚辈团聚或帮助子孙打理生活,不得不加入了流动队伍。因此,这些跟着“漂”的老年人群体被称作“老漂族”。当下中国,“老漂族”群体正日益壮大。这些老人们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内心有着不少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孤独和烦恼;他们在为子女耗尽心血的同时,也面临养老、就医等诸多难题。因此,关注漂族老人,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异乡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多重因素导致“老漂族”形成 “老漂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第一,中国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对于父母而言,帮助和支持自己的子女,是他们人生价值最大的体现。所以很多老年人“义无反顾”地“漂”到子女所在的大城市,他们愿意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活和爱好,甘愿在他们不熟悉的城市去全方位地照顾子女、帮孩子们解决后顾之忧。再加上和孩子甚至孙辈生活在一起是老人的愿望。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老人是甘愿被“漂”。而西方社会则强调个人的价值体现,比如美国、加拿大的老人就不可能像中国的老人一样做“老漂族”。如果西方父母愿意这样做的话,他们的孩子反而会觉得他们的父母干涉了他们的生活。 第二,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加剧,是“老漂族”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2.6亿流动人口,较十年前大为增加。同期60岁以上人口占13.26%,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发展而选择离乡在大城市工作或安家。于是,这些年轻人的父母亲为了照顾孙辈或是与子女团聚而选择到孩子工作的城市生活,从而变成了流动人口。由此可见,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是导致“老漂族”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三,减轻子女在大城市生活和经济压力的客观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劳动力大规模的迁徙与流动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这其中,农村劳动力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当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在城市工作、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后,他们认为城市的人之所以生活得幸福,是因为城市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其他社会资源等。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和大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优质资源。所以,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而又由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年轻人想真正融入城市并非易事。随着他们结婚生子,孩子的照料问题自然也不能回避。面对现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和竞争压力,很多年轻人请不起保姆或者没有办法在家里照顾孩子,那就只能请老人帮忙。 第四,观念的转变。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子女大规模减少,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以父母为中心”“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的传统居住和养老格局,改为“父母迁就子女”,因此,独生子女双方父母的养老居住地都变成了“以子女为中心”。假如年轻夫妇都是独生子女的话,那么他们的家庭结构一般会是“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甚至有可能是“4421家庭”(即八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知道,老人在数量上是比较多的。因此,在老人多孩子少的现实条件下,会出现双方老人来争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他们都希望和自己的孩子以及孙辈生活在一起。换句话说,是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是“老漂族”形成的另外一个原因。 第五,个人的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便利都为“老漂族”的兴起提供了各种条件和可能。 “老漂族”离幸福“有点远” 老人们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衬忙碌的、压力大的儿女照顾家庭,儿女们也想把辛苦了一辈子的双亲接到自己生活的城市享受团圆之喜、天伦之乐。归根结底,“老漂族”的诞生离不开亲情这条纽带。然而,为爱而生的“老漂族”的异地生活却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因为。“老漂族”既是漂族一代,又是老年人群体,所以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多重的。 第一,“被寄居”,归属感严重缺失。“老漂族”特别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群体,在城市生活中遇见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归属感的缺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人在一个有归属感的环境中生活,才会生活得比较舒服。当他们离开了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而这里既没有户籍,又没有自己的职业,诸多的限制使他们认为自己是这个城市的“边缘人”,处在“被寄居”状态,他们在感情上与这个城市自然也就产生了距离和陌生感,从而很难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二,“老漂族”们一般与孩子以及孙辈会有较深的代沟。老人和孩子们在生活习惯、谈吐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沟通不畅会使得他们格外孤独。另一方面,和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之间会有包括利益矛盾、感情矛盾、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没医保,生病了怎么办?目前,中国各地的养老、医疗及其他社会福利保障等都与户口挂钩,而我国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使得户籍和医保以及社会福利保障都不能随老人迁入所居住的城市。因此,“看病难”成为“老漂”一族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这些老人在异地城市生活大都没有医保,看病、检查身体都需要自己掏腰包,而昂贵的医药费和耗时耗力的异地报销,使得他们的就医成为难题。 第四,隔代教育,牺牲大效果却不好。老人照看第三代,势必会肩负起教育的重任。按常识来说,老人带第三代孩子,容易溺爱、娇惯孩子。这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是很好理解的。可“老漂族”们由于年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上与现代教育观念有些不同步,如教育孩子怎么独立、如何培养创造性等各方面的问题,很显然,由老人来照顾第三代,是有一定局限的。 在西方,孩子是不需要祖父母来带的。其中当然有价值观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自己的孩子是由老人带大的,那孩子长大后,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往会产生隔阂,这也是西方父母的顾虑。所以,虽然“老漂族”牺牲了很多东西,但给第三代带来的不一定全是正面的效果。所以,年轻人把父母带到身边照顾自己孩子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问题。 “老漂族”亟待双重解围 “老漂族”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更是中国人口流动和严格的户籍制度下特有的产物。就目前来讲,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因为,如果“老漂族”是来自农村的话,他们的养老和医保问题基本上目前是无法解决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国家要向欧美国家学习,如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实行全国对老人没有地区限制的养老、医保。而中国有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对养老、医保等问题上有很大的限制。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和医保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取消现有的一些区域限制。只有这样,他们的养老和医保才能得到充分的解决。 再者,政府在“老漂族”的社会保障方面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制定相关的养老、医疗和福利政策,解决“老漂族”社会保障城市、农村两不靠的问题。为“老漂族”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 此外,老年人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主动去寻求排解的方法,自我排忧,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社区或居委会可以建立“老漂族”协会,用这种形式把这些“漂”的老年人组织在一起,为“老漂族”开拓更广的生活圈,让他们在城市重新找回家乡的邻里感觉,从而让有忧伤的“老漂族”抚平忧伤,有喜悦的“老漂族”喜上加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