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戈壁,大漠雄关。晴和天气,天空像用最美的蓝靛染成,阳光下驼铃悠扬,在丝绸之路上撒下一片孤寂与荒凉;大风起处,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苦寒与风尘之中,人喊马嘶,鏖战正酣,已报生擒吐谷浑;唯有在月明之夜,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想到遥远的西北,想起边关的风情,头脑里首先映上的就是岑参、王昌龄这些边塞诗人笔下的意象:水瘦山寒,边关冷照,荒凉古堡,流放京官,当然也有夜光杯、葡萄酒、汗血宝马,“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等等粗放快意的色彩了。 终于有机会,叩访了一回有着浓郁西部风情与怀古意味的嘉峪关。在关门与城墙之间寻觅,在雉堞与廊柱之间徘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游走,心里便一阵阵涌上了苍凉之叹,为岁月深处的无名戍兵,为他们身后望穿秋水的爹娘与妻儿,为猎猎于朔风中的灰暗军旗…… 嘉峪关,万里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古称“天下第一雄关”,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乃明长城的西端起点。其地理位置实在是险要,北依马鬃山,南凭祁连山,西面为大漠戈壁,东面则连接巨龙一般的万里长城。故嘉峪关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然而走进嘉峪关,在那些历史遗痕之中细细寻觅,并不能找到多少战争的印记,不免让人有些失望。后来在关城的档案中,真的没见到有关战事的记述,想来这里发生的重大战役是微乎其微了。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时间,是明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为雄伟的一座。嘉峪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但如此固若金汤的城池,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的战役也就那么可怜的几起,倒是一些江湖侠客时不时地在这里剑拔弩张,上演过让人惊心动魄的血腥争斗。嘉峪关所起的作用,充其量也就是一处守望战争童话和聆听战争信息的哨所而已,更多的则是沟通西域与中原的关卡。还有,就是流放者回头凝望故乡时的一处伤心驿站了。 事实上,嘉峪关筑成之前,是有过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如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城一旦竣工,加之南北俱为陡峭的山脊,除了鸟雀可以飞越,人马可就休想强行通过了。要闯关破关,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战争,想想也不可能。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清军已经驻守到了更为遥远的敦煌一带,战事更是远远地避开了嘉峪关。但只要关城还在,守军便不会撤除。 嘉峪关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楼组成,共有关门五座,除正门嘉峪关之外,另有会极、光化、柔远、朝宗四座关门,皆含有靖边怀柔的意思。无论是远眺,还是近观,嘉峪关永远是伟岸与壮观的。11米高的城墙,733米周长的内城,总面积3.35万平方米,古拙之中,又添了许多的人文情怀,更叫人遐思联翩。站在关城内,很有些意外的,我竟发现了一座戏台,戏台两侧有一副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奸认当场。”颇能让人回味。在苍茫暮色中,五色旌旗下,轻轻地合上眼眸,仿佛能听到西皮流水的咿呀唱腔。只是那些在此看戏的边关将士早已灰飞烟灭,他们在一次次观赏戏中的才子佳人、爱恨情仇时,当更会思念故乡与亲人吧,苦涩的泪水掺入无边的乡愁,怕是要一次次淹没关城了。 嘉峪关不仅仅只有长河落日的雄奇壮丽,也有“击石燕鸣”的凄美传说,相传有一对筑巢于关城的燕子,每天双双出关觅食,一天狂风大作,吹散了这对爱侣。雌燕先归,几天未见雄燕归来,伤心之极,触城墙而死。后来雄燕终于回到巢窠,见雌燕死去,悲鸣数声,亦触墙而毙。双燕精魂未散,一直盘旋于嘉峪关。凡有人出关入关,用小石头敲击关城下的一块大石头,只要听到“吉吉吉”的燕鸣声,那就是双燕送来的声声祝福,必定是遇难呈祥,逢凶化吉了。 那天,血色残阳中,当我试着体验“击石燕鸣”的美好传说时,轻轻谛听,果然听到了“吉吉吉”的清脆燕语。一抬头,却见有成百上千的燕子在城楼上、在雉堞间,在绚烂辉煌的霞光中翩然飞舞,真正是壮观之极、绮丽之极!但当我将目光移向苍茫无边的戈壁,又移向蜿蜒东去的长城,移向暮色四起的嘉峪关市时,一种无法抑制的乡愁乡恋就洪水一般涌入了我的胸怀,几乎要将人心淹没——我知道,我该走了,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