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日军向北平郊区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湖北老河口设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苏北及鲁南地区划为第五战区。
9月30日,日军第10师团大举入侵山东,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在山东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1月13日,韩复榘率手枪旅贾本甲团及特务队去黄河北,与冯玉祥一起到前线督战。韩在济阳城郊遭日军袭击,日军屠杀中国军民近3000人,酿成“济阳惨案”。
12月22日夜,日军强渡黄河。24日夜,韩复榘率部放弃济南,向泰安、兖州撤退。日军一路于26日占济南,31日占泰安;另一路侵占淄川、张店、博山,沿胶济铁路东犯。
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12月26日,姚仲明、廖容标等率领长山抗日志士在黑铁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泰安徂徕山大寺举行武装起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1月5日,日军侵占邹县。8日晨济宁失陷。
1月10日,日军侵占潍县、青岛。至17日,整个胶济铁路沿线地区被日军占领。
1月23日,国民政府明令撤销韩复榘山东省政府职务,任命沈鸿烈为山东省政府主席。24日韩复榘被枪决。
2月上旬,日军占领烟台、福山。3月7日,日海军在威海卫登陆。至此山东大部地区沦陷。
2月13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和特务队一举攻克牟平县城。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
3月中旬—4月,中国军队为抵抗日军进攻,发起台儿庄会战。
4月19日,日军强攻临沂城,制造了屠杀3000多人的“临沂血案”。
5月19日,日军侵占徐州。至此,山东全境沦为敌后。
11月13日日军进攻聊城,范筑先率部与敌血战竟日。聊城失陷。
11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令一一五师师部率三四三旅两个团开赴山东。
12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一二九师主力进至冀南地区的南宫。24日,陈赓指挥六八八团及第十支队一举歼灭围攻第十支队的反动民团王来贤部。
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宣告成立。
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沂水创刊。
5月11日,山东日军最高指挥官尾高次郎,纠集日伪军妄图围歼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一一五师顽强抗击,11日夜,乘敌收缩兵力之机,胜利突围。
6月6日,日伪军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机关及所属第七团、第十团和特务团两个营包围,八路军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指挥部队固守围墙,激战竟日后分路突围。
8月1日,八路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统一指挥山东、苏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
11月15日,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经冀南到达鲁西地区,对中共鲁西区委作了指示。
1月1日,《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毛泽东、徐向前等为《大众日报》周年纪念题词。
2月下旬,鲁南铁道游击队正式成立。
4月14日,日军纠合第三十二师团、二十一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及第十旅团各一部8000余人,由邹、滕、枣、峄、临、费等据点出动,分10路大规模“扫荡”鲁南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地方部队实行内外线相结合的作战方针,苦战20多天,大小战斗32次,歼敌2200余人,保卫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7月29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朱瑞电告中共中央军委,山东纵队主力部队与地方基干部队已达5.1万人。
8月20日起,八路军以105个团约40万人的兵力,对华北敌军展开为期三个半月的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作战,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期间,山东八路军部队积极配合出击。
9月18日鲁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九一八”大扫荡。
11月8日,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到达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驻地沂南县青驼寺西聂家庄。从此,山东分局、第一一五师师部、山东纵队指挥部驻在一起,便利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
3月5日,日军第三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六旅团和伪军各一部共4000余人,“扫荡”沂蒙山区,随后在临沂、费县以北增设17个据点,构成三道封锁线,切断了鲁东与鲁南两根据地的联系。16日,山东纵队第一、二旅各一部发起反封锁战役,至25日,连续作战28次,拔除据点17个,毙伤俘日伪军近800人,彻底摧毁三道封锁线。
7月中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开展反“蚕食”斗争,持续至10月胜利结束。
10月10日,日伪军1万余人对临(沂)郯(城)地区进行大“扫荡”。鲁南三军分区副政委赖国清等百余名干部战士牺牲,临沂县有26个党支部被破坏,中共党员从1500人减至338人,临郯边一带被日伪军占领。
1941年,罗荣桓提出“翻边战术”,即:将主力置于根据地边沿区,掌握有利时机,敌人打到我这边来,我就打到敌人那里去。这一战术对争取抗日斗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2月3日,日伪军6000余人“扫荡”驻沂山区的第五十一军及新四师吴化文部,第五十一军奋起抗击,损失严重。
5月1日,日伪军5万余人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野蛮的大“扫荡”,冀中区军民开展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
6月9日,日伪军两万余人开始对冀鲁边区实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此次“扫荡”历时50多天。这期间日伪在边区建立的据点增至456个,平均8个村一个据点,封锁沟达1140公里。边区形势进一步恶化。
8月24日,日伪军“扫荡”抱犊崮根据地。八路军鲁南部队采取“翻边战术”,翻向敌后进行反“扫荡”。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日军第三十二师团、第五十九师团、第五、六独立混成旅及伪军共1.5万人,采取拉网合围战术,向鲁中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为时1个月的大“扫荡”。在鲁中军民沉重打击下,敌被迫于11月上旬撤出沂蒙山区。此次“扫荡”之后,鲁中伪军增加到7.83万人,日伪据点增至368个,根据地缩小,经济极度困难。
11月8日至年底8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由北平飞抵烟台,布置对胶东的冬季大“扫荡”,先后制造了“马石山惨案”、“崂山惨案”和“招远惨案”。中共胶东区委、胶东军区所属部队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殊死斗争,终于粉碎了敌军在胶东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大“扫荡”。
1月19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二旅及地方武装发动解放郯城战役。21日,攻克敌鲁南兵站要地郯城,迫使“蚕食”沭河沿岸之敌全部撤退,首创山东敌后攻城范例。
7月—8月,山东军区部队与日伪军争夺于学忠部离鲁后的沂鲁山区战略要地。八路军鲁中、滨海有关部队占领诸(城)日(照)莒(县)山区,取得对敌斗争军事上的优势。
11月16日为打击“蚕食”冀鲁豫边区中心区的伪军孙良诚部,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杨得志指挥下,奇袭孙总部所在地八公桥,发起濮阳东南战役,至17日胜利结束。
11月19日-26日八路军滨海军区部队为策应鲁中、清河区军民的反“扫荡”,主动发起赣榆战役,一举攻克赣榆城及周围11处据点。
1943年,津浦路以东地区山东八路军部队进行主要战斗1947次,攻克敌伪据点342处、碉堡岗楼200余个,毙伤敌伪19750人,俘敌伪17165人。八路军部队伤亡6393人。
1943年,山东军民经过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形势有很大好转,清河和鲁南区基本改变了被严重分割的局面。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始扭转受日伪顽军夹击的不利局面。
3月3日,八路军鲁南军区公布1943年12月至1944年2月22日战绩:共进行战斗88次,攻克碉堡100多个,毙伤俘敌伪军2563人,收复国土3061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3万。
4月18日—5月上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抓住日军南调,华北伪军南下的有利形势,发起对敌攻势作战。泰运军分区部队于4月底攻克东阿县牛角店、湖西等据点。
1944年八路军山东各部队主要战斗3514次,攻克敌伪据点765处,占据点总数16%,连同迫退和一度攻克的据点在内,约占据点总数50%以上。至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人口达到1600万,部队发展到15万人,民兵超过35万人。
5月—7月,山东抗日军民对敌发起夏季攻势。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天皇、政府、大本营的代表分别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9月11日,在罗荣桓的领导部署下,鲁中军区部队从上月17日开始经过26天激战,解放临沂城。
12月17日,山东省政府公布《山东八年战争损失初步调查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未解放的地区、鲁中、鲁西新解放区、部队机关损失未计算在内):八年中,死亡668143人,被抓壮丁393255人。损失牲畜1079791头,损失粮食1178486公斤,损失农具2542844件,烧毁房屋1151186间。另据1951年3月5日《大众日报》报道,八年中山东省被杀同胞89.5万人,受害难民235万。
12月17日山东日军在济南正式签字投降,这天正是8年前日军侵入济南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