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近期中国外交,一个“新”字尽显特色。无论就布局、形式、影响而言,还是从行事风格乃至体制来说,都有不少鲜明的变化。 外交展现新思维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两会”刚刚结束,习近平主席即启程赴欧,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中国的首脑外交再度发力。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各类全球性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势头有所上升。 除此之外,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在变化。过去,中国发展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弱,在全球经济中分量太轻,对外影响力较低,“外交政策基本上是围着自己的发展需要转”。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不仅有了显著提升,而且在全球经济范畴内日益成为新的市场和对外投资中心。新的历史条件、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伴生新的外部诉求和利益融合点,要求中国更高地举起共同发展的道义大旗,将自身的发展与外部发展结合起来,用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包容与让利的实践,巩固和延续“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为此,中央提出了未来全方位合作型外交的5个着力点,即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深化互利合作,努力开拓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与之形成可靠和真诚的伙伴关系;在联合国、20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多边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通过更多渠道夯实国家间关系的社会基础。 行动来自于思想。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外交全局的统筹部署、亲力亲为均展现出纵横捭阖、张弛有度的手笔和风格。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多次出访,足迹遍及欧、亚、非、美等洲20多个国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缅中印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性、跨区域的新构想、新主张,反映出中国外交决策者们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集中地彰显出中国外交更加积极地寻求与外部世界互动、共振、多赢的主观动机及其良好的收效。 中国与到访国家的双边关系也取得重要进展。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墨西哥期间,两国首脑签署共同声明,决定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还就多年未决的中国进口墨主要创汇产品龙舌兰酒达成共识。随后,习主席在墨国会发表演讲时称:“拉美发展得越好,对世界就越好,对中国也越好。”如此言行一致的做法自然更具说服力,赢得议员们的强烈共鸣和多次掌声。 受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欧之间新的经贸协定谈判进程也出现缓滞。李克强总理2013年两次访欧,不仅直接推动《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为中国与欧洲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进程开了好头,而且通过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达成诸多“立等可见”的实质性合作协议,有力地传递出“中国愿与世界分享共同发展的机遇”的信心、诚意和能量,引发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外交重心新亮点 与进入“深水区”的国内改革相对应的是,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处于持续变化之中。 首先,国际体系与权力结构的调整更加明显,美国等传统大国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重要问题的主导能力下降,这一点在叙利亚危机上相当明显,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东亚峰会期间也有所体现。欧洲经济复苏和结构性改革步履维艰,对外政策的影响力受到限制。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条件进一步改善,但单体能力尚有欠缺,亟待通过20国集团、金砖国家等机制加强协作,把握机遇。 其次,中美两国均进入各自国内改革的攻坚阶段,要解决发展进程的矛盾都更加依赖彼此的开放和需求。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双方合作与竞争的两面都有所突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亟待从加强政治和安全领域互信来破题。在这一过程中,危机管控十分重要。人们从最近发生在南海地区的两国舰船近距离对峙就可感受到这一点。 再有,中国与周边关系也进入了需要调整的新时期。过去,我们埋头搞经济建设和对外贸易,对自身发展壮大之后所产生的地区效应缺乏预期,对邻居们的心理变化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另外,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我们维护海权的意识自然提升,也相应地需要补上国防现代化这个长期的“安全短板”,这就引起周边一些国家的焦虑和不安。小国主要关心对它的直接影响,大国同时还非常关心其战略优势的得失,菲律宾、日本的对华政策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基于上述情况,近年中国外交的亮点也多集中在这几个方向上。 习近平上任后首次出访行程就包括在南非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5次峰会,并在演讲中明确表示支持本次会议“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的主题,呼吁金砖国家应共同推进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海陆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同时加强在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的相互协调,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强劲发展。 去年6月,习近平主席应邀做客美国加州的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总统以多种形式进行了共计8个多小时的工作会谈,中方主动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并与美方就此达成重要共识,为未来若干年中美关系定下基调。由此,中国对美外交的主动性、引领性和话语权得到显著增强。9月,习主席访问中亚4国,与各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一系列共识文件,中国与中亚5国全部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10月,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包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和工作思路,体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注意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开始将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心加以经略。 首脑外交新魅力 外交既是国家层面的政治艺术,也要通过具体执行者加以展现。作为综合实力快速上升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也日益面临增信释疑的要求和压力,政策宣示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相对落后,将我们所熟悉和习惯的政策语言拿到国外,往往不易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所理解、接受。此外,中国外交传统讲究庄严、内敛,也导致我们“外交面孔”的亲和力和幽默感不足。 从近一段时期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活动中,外界普遍欣喜地发现他们的语言风格清新活泼,个性魅力突出。此外,“夫人外交”也成为国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用“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的朴素常识来阐释各国发展道路不同的正当性,受到学生们的盛赞,还是李总理访印期间用幽默化解演讲现场因麦克风故障引起的尴尬,获得听众会心的笑声和掌声;从习主席造访哥斯达黎加咖啡农庄时为夫人彭丽媛撷叶的随意之举,到李总理访泰期间与国内游客偶遇,叮嘱大家遵守当地的法律和习俗、爱护各种文物古迹等人类共同遗产,这些公共外交的佳话均表明中国外交在观念、形态、能力上正在快速改进,新的外交风格已然形成。 创新外交新体制 2013年11月上旬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与一年前的十八大报告“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的表述相比,这一决定可以被理解为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之一,也应被视作继续为完善国家安全体制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中国外交管理体制也将由此被纳入一个全新的、具有更高权威性和实现跨领域、跨部门统筹协调的机制当中。 未来的外交有望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指导下,直接推进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大国外交体制和对外战略的探索与创新。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外交实现政策优化和最佳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对外行动效率和影响的一天将为时不远,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同世界携手,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