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菏泽市军休中心:情暖重阳,一顿家常饭里的“被看见”与“长相伴”

2025-11-5 09:36|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15| 评论: 0|原作者: 李昂|来自: 菏泽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2025年10月29日,重阳节。上午,菏泽市军休中心一位军休干部家里,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84岁的空巢军休干部老开门后,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军休中心的工作人员提着满满的菜篮子站在门口:老,过节好!今天咱们就在家吃,陪您热闹热闹!

厨房里的烟火气,胜过千言万语

一进门,冰冷的房间迅速被厨房的烟火气和客厅的家常话“激活”。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洗菜、切肉、煲汤,动作麻利。他们不再是程式化的慰问者,而是像“回娘家”的儿女。老坐在客厅,看着年轻人忙碌的身影,眼眶有些湿润:“这厨房的响声,是家里最缺的声音。”

这顿午餐,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红烧排骨、青菜豆腐等家常菜。饭桌上,大家围坐一圈,话题从“今天菜咸不咸”自然延伸到老人当年的军旅故事。一段尘封的峥嵘岁月,在碗筷的交响和真诚的倾听中,被重新唤醒。

“被看见”的需求:从节日慰问到日常陪伴的转型

这顿家常饭,是菏泽市军休中心关爱服务转型的一个缩影。它突破了“送点米面油、说几句问候”的传统模式,直击空巢老人最核心的情感需求——陪伴与被看见。

“这些老同志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如今最怕的不是物质匮乏,而是被社会遗忘。”菏泽市军休中心负责人杜晓丽说,“我们上门做饭,核心不是‘饭’,而是‘上门’,是‘陪伴’。我们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没有被忘记,他们的故事依然有人倾听在传唱

这种转变,与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广受赞誉的“村支书董晓健陪老人吃饭”的视频异曲同工。它们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有效的基层治理和人文关怀,正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个体,从形式走向实质。

“一顿饭”到“长效机制”:让暖心巢更加坚固​

这顿重阳节的家常饭,是一个温暖的开始,但绝非终点。菏泽市军休中心计划将“上门做饭”活动固定为每季度至少一次的常态化服务。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以此为基础,拓展建立“常陪”机制,将定期上门走访、健康监测、精神慰藉等服务系统化、制度化。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感动,而是可持续的温暖。”杜晓丽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全市为老服务资源,目标是让每一位军休干部,尤其是空巢老人,都能享受到触手可及的日常关怀。”

最长情的关怀,是“我懂你”​

尊老敬老,不在于节日的锣鼓喧天,而在于平常日子里的细微体察。对于为空巢老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或许就是有人愿意花时间,走进他们的生活,坐下来,陪他们吃一顿热气腾腾的家常饭。这背后,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美德的当代实践,更是社会治理温度与精度的体现。一顿饭的功夫,暖的是胃,更是心,筑起的是一个“被看见、被铭记”的暖心巢。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