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上级第五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部署,结合县域实际,坚持多部门协同,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一、夯实组织保障,拧紧普法“安全阀” 一是构建全方位工作格局。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纳入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总体规划,及时召开关工委主任会议,听取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等关于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共同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关工委协调、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工作格局。充分发挥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整合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法治宣传教育“全要素”,加大普法力度,制定《嘉祥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综合治理专项普法行动方案》,落实关工委、公检法司、教体局、团委、妇联等12个重点普法部门“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具体责任,分流拆解26项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任务指标,聚焦实效,靶向发力。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由县关工委分管副主任牵头,组织政法系统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等组建“五老”法治宣讲团,参与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和涉未成年人案件的调解和帮扶。今年以来,配合公安机关到现场参与监护工作10余次。选聘退休司法干部杜际文、赵相启等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打造老僧堂“五老”调解团、梁宝寺“三贤”调解团、仲山“老兵调解”、卧龙山“老支书调解”等“五老”工作室,参与化解包括校园欺凌、家校矛盾等大量的民事纠纷,先进经验做法多次在省部级主流媒体专题推介。同时,制定《全县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工作实施办法》,精聘110名公检法司专业人员任法治副校长。推动组建由22名优秀司法所长、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构成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讲团;组建由法官主导,人民陪审员、家事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协同的“1+3”普法专业队。在13个镇街、23个城市社区成立36支“嘉声传家教 祥音进万家”普法志愿服务队,筑牢“家校社”全链条普法“生态圈”。 二、丰富教育方式,织牢织密“法治网” 一是加强教育阵地建设。积极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示范校创建工作,联合县公安局打造800平方米警营文化教育基地,每月开展“开放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模拟110接处警”“禁毒探秘”等体验。近年来,纸坊镇隋庄小学、嘉祥县第四中学获评全市首批“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校”,嘉祥一中、萌山中学获评“全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专项答题”活动优秀组织奖,县实验小学获评“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今年,通过发挥嘉祥县法治文化公园阵地、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辐射效应,利用周末假期时间,组织开展8期青少年法治文化研学游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拓展法治实践形式。联合相关部门,入校开展普法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主题班会、法治漫画创作、法治征文比赛等实践性活动,广泛开展“070(零欺凌)勇敢者行动”“防范校园欺凌,法治护航成长”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动员中小学生参加山东省“普法好少年”选拔暨青少年普法知识竞赛,参加“彩虹伞·法伴青春”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活动。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师生开展“宪法晨读”,利用“1530”放学时间段(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5”是每周放学前5分钟、“30”是每个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积极开展体验式法治教育。改编10个真实案例为剧本,组织青少年扮演法庭角色,还原庭审流程。今年在12个社区展演18场,吸引800余名青少年参与。 三是扩大宣传覆盖范围。实施“嘉育户晓”家庭教育普法行动,为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和指导服务。线上开展“智慧家长成长营”、举办家庭教育网络直播普法教学活动,线下开展“教子送方·‘未’爱而来”家庭教育指导进社区等普法公益活动。为中小学发放《济宁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法治教育》11500册,编印1万本《民法典》“八五”普法系列丛书和5000本“法律进学校”普法教材。以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11项内容为主,制作《青少年法治公开课》专题普法视频。向各中小学校发放“以案释法”法治教育片光盘100个,制作动画短片20部,利用多渠道推送,累计播放量超10万次。寒暑假推出“网络安全直播课”,观看人数达8000余人次。 三、培育特色品牌,打造护航“新标杆” 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共建未成年人保护联盟,打造更多“有看头、有听头、有学头”的先进典型和“嘉祥特色”的工作品牌。联合县检察院打造“嘉蓓爱·祥未来”未检工作品牌;联合县法院打造“法润祥禾•呵护成长”少年审判品牌,5月29日,该品牌入选“全省法院少年审判典型案例”;联合县司法局打造“法韵祥城—夕阳红”普法志愿宣讲品牌;联合县妇联打造“嘉育户晓”家庭教育工作品牌,开辟家庭教育专栏,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普法宣传520期。2024年12月,该品牌被评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家庭教育工作品牌”。与县心理健康中心合作,推荐4名具有心理健康咨询师资格的“五老”志愿者担任心理咨询师,为在册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建立专门的心理档案,打造“以德润心 阳光成长”心理健康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