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时代老年教育发展需求,近年来,云南昭通市老年大学以创新教学管理为突破口,通过精准把脉明方向、精兵强将聚合力、精心服务暖人心等措施,打造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银龄教育新标杆。 精准把脉,锁定三大管理核心,把准办学方向 聚焦课程设置、教学规范、学员成长等方面,精准把脉,让每一位学员都有课上、有进步。打破传统固定课程模式,推出“必修+选修”课程体系,精准满足不同学员需求。开设思政必修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纳入学习内容,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集中学习,引导学员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开设书法、绘画、声乐、舞蹈、器乐、体育、生活艺术、综合应用等30余门选修课程,让不同需求的学员都有课可选。严把教学规范,出台《昭通市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明确学员学籍管理、班级管理、安全管理、活动管理、请销假管理等规定,建立“招生—教学—考核—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通过量化指标、动态跟踪、绩效反馈,确保各环节衔接紧密、运行高效。同时,推行“制度上墙”,通过定期培训、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制度执行力,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以标准提质”的管理目标,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关注学员成长,推行“分层式”教学,让每位老人都能找到学习乐趣。根据学员基础差异,开设“基础班”“提高班”“特色班”,各班内部又分不同的学习小组,最大化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精兵强将,构建三级管理梯队,凝聚办学合力 构建“专职管理+多元协同”的立体化管理体系,实行“1+3+N”管理模式(1个专职管理团队+社团班子、教师、班委3方协同+N个学员自治小组),打造覆盖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共同体”。打造“金字塔式”管理团队,顶层设计由市委老干部局领导+专职管理工作人员把舵定向,全面负责学校招生、课程设置、制度建设等工作;中坚力量由社团班子+骨干教师+班委示范引领,负责各老干部社团、各班日常教学活动管理,充当好学校与社团、班级间的桥梁纽带,传达学校通知要求,上报学员意见建议;基层管理由学员自治小组负责,实时掌握小组内学员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等,及时向班委、学校报告,以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困难得到及时解决。 精心服务,创新三大管理举措,提升办学温度 创新打造“银龄智慧+”管理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服务体系。推行“数字赋能+人文关怀”双轮驱动的智慧校园建设,精心打造集“学员信息管理、课程智能查询、线上报名缴费、课务便捷办理、电子请销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教务管理“一网通办、指尖可达”。为高龄学员提供“一对一”贴心指导,从信息录入到功能使用全程陪伴,确保智能服务“一个都不落下”。构建“学校-班级”微信群矩阵,实行“班委负责、教师督导、学校备案”的三级管理制度,既保障学习交流“零距离”,又守护网络安全“无死角”;实施“教学诊断—反馈—改进”教学闭环管理,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一听二评三跟踪”(听课记录、多维评议、整改跟踪),形成教学改进建议,实现“发现—反馈—整改—见效”的教学全过程管理;落实“五心”服务理念,让服务更有“家的温度”(即热心:要热情主动,微笑服务;爱心:要充满爱心,把学员当家人对待;恒心:要持之以恒抓好服务工作;耐心:倾听学员声音和诉求要有耐心;细心:要注重工作的细微之处,在细节上精益求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