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银晖筑梦·兴边富民——雨林“银发”赋能边疆发展的景洪实践   

2025-9-19 08:2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95| 评论: 0|原作者: 玉康罕|来自: 民族时报

近年来,云南景洪市立足边疆发展实际,深入挖掘离退休干部人才这一宝贵资源,着力构建“聚才、育才、用才”全链条银发人才生态圈,探索形成雨林银发人才助力兴边富民的新路径、新样板。

延长“聚才链”,构筑银发人才集聚新生态

景洪市创新推行“五步工作法”(谈心谈话引导思想、意愿调查明确方向、能力建档精准识别、特质挖掘定向培育、健康评估动态管理),实施分类分级动态管理,建强“银发人才智库”。聚焦存量,源头“蓄活水”:深化“荣誉退休+银发人才”双向衔接机制,从源头抓好人才储备;拓展增量,联盟“共同体”:联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离退休干部部门,打造“银发人才联盟共同体”,集聚高精尖人才;广开流量,跨界“挖富矿”:探索“自荐+推荐+举荐+邀请+征集”多元引才路径,持续优化人才结构;精做留量,共享“生态圈”:依托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阵地群优势,协同人才发展中心、人才协会,打造“候鸟人才会客厅”,构建“旅居型”“候鸟型”银发人才共享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

目前,“银发人才智库”已汇聚267名人才,其中研究员、研究推广员、高级农艺师等专家10人,“旅居型”“候鸟型”共享人才108人。

深化“育才链”,打造银发人才成长新高地

强基固本,筑牢发展基石:推动离退休干部党建深度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深化“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社区报到”融合共建,实施“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抵边村(居)党组织”结对共建,探索“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学习小组+老龄协会+志愿服务队+银发人才”核心成员交叉任职模式。

品牌孵化,提升服务能级:依托老干部中心、老年大学、关工委“三大孵化基地”,建强“银发人才工作站”,精心培育“雨林响声”宣讲团、“银秀芳华”文艺轻骑兵、“游学养”第四课堂、“五老”宣讲团、“银发先锋之家”、“老党员工作室”等品牌矩阵,推动银发人才工作向品牌化、项目化、长效化发展。

铸魂赋能,激发内生动力:实施“凝心铸魂·银龄尚学”行动,年均开展报告会、读书班、培训班等20余场次;组织“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学回信精神、促改革发展”“雨林银发专家基层行”“我为景洪发展献一策”“我为基层治理献一份力”等专题活动50余场,征集高质量建议200余条,持续激发老同志的政治热情和奉献热忱。

拓宽“用才链”,释放银发人才服务新动能

景洪市多维度引导银发人才发挥所长,释放服务边疆发展的新动能。

赋能乡村振兴:组织5名橡胶、茶叶、热带水果、林下经济领域的资深专家(含研究员、研究推广员、高级农艺师),深入2个抵边乡镇的8个经济薄弱村,精准破解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项目规划等瓶颈难题。

赋能产业发展:退休干部郭顺云(原市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市茶业协会会长、州委原联系专家)带领团队倾力打造“中国边陲古茶第一村”,举办斗茶赛、制茶赛、沏茶展演、普洱茶品鉴等活动6场次,培育本土制茶能手78人。

赋能基层治理:42名退休干部担任小区业委会负责人,155人担任楼栋长;6名资深法律专家常驻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成功调解纠纷2000余件,成功率高达98%。

赋能文化建设:健全完善老年大学分校、教学点12个,开设声乐、舞蹈、器乐、文体、非遗等专业课程67个,开展文化惠民进村(社区)及展演展览展示活动45场次,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赋能关心下一代:组建基层关工委组织199个,凝聚“五老”队伍638人,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民族团结代代传、青少年普法教育、卫生健康、心理疏导等活动150场次,精心打造“梦想教室”8个,护航青少年成长。

赋能企业发展:天津农学院张树林教授深度参与企业合作,攻克蓝藻防控技术,成功转化“小檗碱复合抑藻剂”专利;同时,构建“稻—鱼—藻”立体循环系统;引入“低温诱导+激素调控”繁殖技术优化亲本选育流程;共建“热带水产健康养殖联合实验室”,并成功申报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云南省“银龄农业科技特派员”项目。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