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好运山东”青岛莱西市院上镇老体协银龄文体志愿服务助推老年人体育发展

2025-9-8 09:10| 发布者: 家网编辑20| 查看: 144| 评论: 0

2025年元宵节,院上秧歌队成员莱西市北京路秧歌巡演)

为推进农村老年人体育发展,引领农村老年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青岛莱西市院上镇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了银龄文体志愿服务队,并根据实际下设拳剑、操舞、秧歌、曲艺、新闻宣传等七个小队,有老干部、老教师、老文体爱好者、老乡贤和老专业骨干“五老”组成,每小队设队长、副队长各一名,负责组织志愿服务队成员指导和引领全镇老年人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同时,为凝聚“银岭”智慧和力量,院上镇实行党建统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年人体育协会、老干部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党支部负责,院上镇老体协银龄老年文体志愿服务队是银发耀莱西院上镇老干部志愿服务队的组成部分。

2024年元宵节,院上秧歌队成员人民广场秧歌巡演)

一、背景

随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群体对健康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院上秧歌作为地方传统体育锻炼与文化活动项目,动作舒展、节奏适中,十分适合老年人活动,是农村中老年人文娱健身的主要活动,深受喜欢。然而,部分老年人存在缺乏专业指导、参与渠道有限等问题,且传统秧歌传承面临断层风险。为推进秧歌在老年体育和全民健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院上镇老体协银龄文体志愿服务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秧歌表演中融入打鼓、扇子舞,巧妙编排串花、对花、对字等元素,还出现了穿西装扭秧歌的形式,为传统秧歌增添了现代气息,既为老年人提供了体育锻炼平台,又传承推广了传统民俗文化,是莱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11月18日,院上秧歌队在人民广场参加莱西市第九届秧歌大赛)

二、目标

1、健康目标。帮助老年人掌握院上秧歌的规范动作,通过规范练习改善身体机能,降低常见老年疾病风险,提升身体素质。​

2、文化目标。传承和推广院上秧歌这一传统民俗文化,让更多老年人了解并参与其中,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3、社会目标。搭建老年群体社交平台,减少孤独感,营造邻里互助、积极健康的乡村氛围,助力乡村振兴。​

三、实施过程

1、开展调研,把握院上秧歌特色。院上秧歌是指莱西市院上镇的秧歌表演,属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莱西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舞,流行于民间,集 “舞、戏、乐” 等诸多成分于一体。 其角色与道具丰富,有打伞、媒婆、丑婆、老头、嫚儿等,还有毛驴、花篮、旱船等丰富道具,通过不同角色的演绎和道具的运用,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老年体育活动中。

2、学习借鉴,融合动作风格。学习海阳秧歌的豪爽大气与胶州秧歌的小碎步,采众家之长,完善院上秧歌,糅合众多秧歌元素,形成特色鲜明的扭腰、摆臂、跳跃等动作特点,既具有豪放的一面,又不失细腻灵动,科学健身。

3、创新表演形式,为传统秧歌增添现代气息。不断对院上秧歌进行创新,在表演中融入打鼓、扇子舞,巧妙编排串花、对花、对字等元素,穿西装扭秧歌,为传统秧歌增添现代气息,吸引年轻人加入全民健身行列。

2025年5月,院上秧歌队成员在店埠镇东庄头参加商业庆典)

四、主要做法

1、守护文化根脉,筑牢非遗传承基石。首先发展培育新人,通过系统化的传承机制,将古老艺术从濒危边缘拉回公众视野。“00 后”李保寿3 岁起随姥姥参与秧歌活动,对秧歌具有一定的天赋和兴趣,将其吸纳其中,并重点培养。其次将现代教育体系融入传承路径,与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合作开展 “非遗进校园” 项目,在院上镇中心中学开设秧歌体验课,通过锣鼓教学、步法训练和队形编排,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老带新、校社联动” 模式,使秧歌从田间地头的节庆活动转变为可持续的文化教育资源,直接培养了数百名青少年传承人,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让院上秧歌鲜活新时代,助力老年体育的发展。

2、重构文化认同,凝聚社区情感纽带。秧歌队“邻里互助” 形式开展活动, 2025 年邻居节期间,东朱东村秧歌队与店埠镇居民共同举办 “百家饭” 联欢,170 余名文艺队员通过秧歌展演打破地域隔阂,千余名参与者在共享美食、共跳秧歌中消融陌生感,形成 “远亲不如近邻” 理念,重构了乡村共同体意识,村民通过参与秧歌排练、演出,形成跨代际、跨家庭的紧密社交网络,丰富全民健身形式。

3、激活文化创新,推动传统现代共生。院上秧歌在保持 “扭腰、摆臂、跳跃” 等核心元素的同时,积极吸收多元文化因子,形成独特的创新范式。2025 年莱西市元宵节巡游中,院上秧歌打伞人李保寿以 “西装 + 花伞” 造型亮相,将传统伞头角色与现代服饰结合,通过短视频传播引发全网关注,被网友称为 “最靓的仔”。此外,秧歌队还将扇子舞、现代鼓乐编排进传统套路,创造出 “串花”“对字” 等新队形,使表演兼具传统韵味与视觉冲击力,不仅吸引年轻观众,更吸引其参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4、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文化经济双循环。院上镇通过 “秧歌 + 旅游” 模式,将非遗展演与乡村旅游结合,在大沽河畔的露营地举办秧歌主题文旅节,吸引周边城市游客体验秧歌教学、品尝非遗烤鸡等特色美食,带动民宿、农产品销售等关联产业发展,不仅提升了地方知名度,更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 如阳光明媚秧歌队参与的文旅活动,已为当地带来数十万元的文旅收入,并催生了 “亲子秧歌体验”“非遗研学” 等新业态,开辟了老年体育发展新模式。

2025年6月,院上秧歌队成员参加院上村村民婚庆)

五、取得成效

1、老年群体健康改善。参与活动的老年人普遍反映身体柔韧性、协调性有所提升,失眠、关节疼痛等问题得到缓解。​

2、传统民俗文化传承。院上秧歌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各村均成立了中老年秧歌队,多次在镇村文化活动中表演,成为民俗文化展示的重要力量。​

3、社区氛围优化。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交互动的平台,减少了孤独感,促进了邻里交流,形成了 “老有所乐、互帮互助” 的良好社区氛围。​

2025年5月,院上秧歌队在桩头市场参加商庆)

六、经验启示

1、结合需求是关键。志愿服务需精准对接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将传统民俗文化与体育锻炼相结合,既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追求,又丰富其精神生活,提升服务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多方协作是保障。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新村、自然村及有关部门的多方协作,需整合各方资源,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3、文化赋能是亮点。在老年体育志愿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传承推广优秀民俗文化,还能增强老年人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为志愿服务注入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实现 “体育 + 文化” 的双重效益。​

总之,院上镇银龄文体志愿服务助推老年体育的发展,老年体育与传统文化的秧歌绝非静态遗产,而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生长的 “活态文化体育”。它通过传承机制创新、社会认同重构、创新表达实践和经济价值转化,实现了从 “濒危非遗” 到 “文化引擎” 和“体育强身”的蜕变,不仅为院上镇带来健康身体、文化自信与经济活力,更为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和老年人体育发展提供了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范本,唯有让传统文化与体育扎根当代生活,方能真正实现其永续传承与价值再生。

(莱西市老年体协 昌中南)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