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巧手裁红纸 匠心传非遗 ——济南市济阳区六旬“五老”志愿者李军莉的剪纸人生

2025-8-29 09:3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63| 评论: 0|原作者: 冉庆亮

摘要: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洒在济南市济阳区老年大学华阳社区教学点教室里。64岁的“五老”志愿者、义务教师李军莉,正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幅大红剪纸作品——蜿蜒的长城在纸上巍然屹立,橄榄枝环绕着“80”字样,每一 ...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洒在济南市济阳区老年大学华阳社区教学点教室里。64岁的“五老”志愿者、义务教师李军莉,正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幅大红剪纸作品——蜿蜒的长城在纸上巍然屹立,橄榄枝环绕着“80”字样,每一刀每一划都凝聚着历史的重量。

“这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李军莉推了推老花镜,眼神里闪烁着热忱的光芒,“剪纸不只是手艺,更是历史的记录者。”

一剪一纸总关情

2019年夏天,济阳区文化馆的剪纸课堂,迎来一位特殊的学员。时年58岁的李军莉带着埋藏多年的梦想,坐在学员中间,重新拿起了剪刀,她说这是一次剪纸技能技法的深造也是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成年后忙于工作和家庭事务,退休后又要照看俩外孙,一直没机会拾起剪纸,直到孩子们上学,我的剪纸梦才被重新点燃。”她笑着说,白净的脸上漾起满足的红晕。

“那时我就想,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回忆起当时的选择,李军莉嘴角笑意温柔。八节剪纸课结束后,她不仅掌握了剪纸技艺,更找到了一条义务服务社会的新路径。

这把剪刀,还连着她的童年记忆。外祖母坐在炕头剪窗花的画面,至今清晰如昨。“那时候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着红艳艳的‘福’字、‘吉庆有余’;邻里嫁娶,大红‘喜’字和窗花更是少不了,都是我外祖母的手笔。”

鲁迅曾说:“民间艺术是民族的记忆。”李军莉对此深有感触。她早期作品多以传统纹样为主,“喜”字、“福”字、窗花,这些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的图案从她手中流淌而出,仿佛让人回到那个没有高科技娱乐,却满是手工温情的年代。

巧手裁出时代画卷

“新时代的一切都让人深受鼓舞,也让人满溢幸福感,我便情不自禁地用剪纸艺术把这些记录了下来。”李军莉说。

李军莉的创作题材日益广泛:学习雷锋、脱贫攻坚的奋斗身影、廉政教育的生动警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建党100周年的辉煌历程、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剪刀之下,时代变迁被定格在一张张红纸上。

凭借痴迷钻研和不懈努力,她的技艺日渐精湛:其剪纸作品《植物园一角》获省二等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获省三等奖,并在市、区举办的剪纸技能技法比赛中获三等奖和优秀奖,10多幅作品入选省、市、区展并载入作品集。她也先后成为济南市、济阳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和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剪纸就像写日记,记录着我对这个时代的观察和感受。”李军莉说。

薪火相传守匠心

2023年9月,李军莉受聘成为济阳区老年大学3个社区教学点的义务剪纸课程教师,踏上了传承之路。

教室里,银发学员们戴着老花镜,手握剪刀,认真听着她的讲解。“我们先学最简单的月牙纹、锯齿纹等,注意手腕灵活,转弯自然。”李军莉穿梭在课桌间,不时停下手把手指导。

80岁的杨大姐是班上最年长的学员。“老师,我这么大年纪还能学会吗?”第一节课时,她忐忑地问。李军莉笑着回应:“老姐姐,‘活到老,学到老’,咱们女人会用剪刀就能学会剪纸。”她耐心教杨大姐拿剪刀的手法、装订图样的技巧,以及如何下剪才不会扎手。

不到一节课,杨大姐突然高声喊道:“老师你看!我剪完了!”她展开刚完成的作品双“喜”字,激动得手微微颤抖,“我还能学会,真好!”那一刻,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3年来,李军莉不断奔波于滨湖、澄波、华阳3个社区教学点,义务授课150多个课时,教授学员近百名。她不仅教技法,更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这些老姐妹们学剪纸,不仅丰富了退休生活,更在创造美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她说

非遗种子播心田

暑假的新元社区和华阳社区活动室里,孩子围坐在长桌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李老师手中的剪刀舞动。红纸翻转间,这节课正遇上八一建军节,一只栩栩如生的五角星跃然纸上。

“哇!好看!”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

李军莉的暑期公益课已办了10多期,教过的孩子有100多人。最让她自豪的是10岁的小外孙杨皓翔,从一年级就跟着她学“随手剪”,现在已能独立剪出五角星、“福”字和各种花朵。

“孩子们是非遗传承的未来。”她常说,“剪纸能培养他们的耐心、专注力和审美观,这是一辈子受用的财富。”

她创新教学方法,从单色剪纸入手,逐步引入套色、染色等复杂技法;内容上既传承传统纹样,也鼓励创作贴近现代生活的作品。“李老师的课特别有意思,她不仅教我们怎么剪,还讲每个图案背后的故事。”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女生说,她展示着自己剪的作品“鱼戏莲叶间”,“李老师说这也表示年年有余,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李老师不仅倾情培养‘一老一小’剪纸艺术人才,还积极参加老年大学组织的文化下乡进社区公益活动。”区老年大学副校长刘宇介绍,近年的20多次公益活动中总能看到李老师展示剪纸艺术的忙碌身影。

剪下春秋绘人生

2024年8月,济阳区美协为李军莉举办剪纸个人展,展出作品题材广泛、技艺精湛,引得观者连连称赞。华阳社区书记卢燕拿着她的作品赞不绝口:“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李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一位80岁的剪纸老艺人评价:“李军莉的作品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时代气息,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无私奉献,培养了大量剪纸爱好者。”面对赞誉,李军莉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应该做的事。剪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

如今,她又多了两个身份——济阳区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艺委会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脚步却愈发坚定。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军莉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剪纸、爱上剪纸,让这门古老艺术代代相传。”

夕阳西下,李军莉收拾好教学用具,小心翼翼地卷起刚完成的《黄河情》。滔滔黄河水在纸上奔流不息,如同传统文化的力量,穿越时空,绵延不绝。

剪刀开合间,是一位六旬“五老”志愿者不变的初心;纸屑纷飞中,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李军莉用她的巧手,剪出了岁月静好,更剪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希望之光。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