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邹城市积极推进老干部艺术团成立运行,以“老干部艺术团+”为抓手,树牢传承使命,阐发时代价值,推动融合创新,助力文化两创。 加强思想建设,树牢传承使命。积极整合红色资源、邹鲁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学习方案,促进思想教育与生态休闲游有机融合,丰富“艺术团+党建”模式,根植传承责任,树牢传承使命。以“孟子故里 银龄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明确离退休干部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的新使命、新任务。指导各分团利用好课前10分钟,开展“我来话传统”活动,引导各位团员提前做好功课,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自老干部艺术团成立以来,各分团开展相关活动40余次。 激活传统文化,阐发时代价值。按照“艺术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原则,指导各分团编创精品节目,储备优质节目18个,开展排练活动216场次。立足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编创节目《复兴之路》;立足邹鲁历史,弘扬地域文化,编创《邹城花鼓腔》《峄山小景》等民乐演奏;深挖母教文化,弘扬优良家风,编创戏剧作品《断机教子》(成人版、幼儿版);立足中国哲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巡演。鼓励引导各分团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时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发挥其时代价值。先后举办“三进”文艺演出活动10余次,年服务群众达2000余人次。 紧密连接生活,推动融合创新。立足文化“两创”要求,利用老年事务服务中心五楼党性体检室AR、VR、AI等新技术手段,同步艺术团节目库资源,增设邹鲁文化专栏,搭建集现场体验、教学互动于一体的生动课堂,讲述三孟、峄山、明鲁王等优秀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的同时,将非遗文化纳入艺术团课堂,邀请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潘素琴及其他非遗传承人授课,让团员感受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建立“1+N”模式,即“培养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影响一方社会”,持续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