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西双版纳州立足3个边境县(市)、12个边境乡镇、42个沿边行政村、21个沿边农场社区实际,聚焦总体布局、组织体系、助力平台、基层需求四个方面,在“谋、建、搭、开”四个字上下功夫,引导“雨林银发”为兴边富民行动注入银发动能。 聚焦总体布局“谋”在高处 紧扣西双版纳州“两区两城”目标定位,谋划助力行动“新蓝图” 。将发挥“雨林银发”作用助力兴边富民行动纳入全州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总体布局,列入全州党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制定印发《西双版纳州贯彻落实〈发挥“云岭银发”人才作用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十条措施〉任务分解清单》,细化工作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同时,列入全州离退休干部年度工作要点和州委老干部局年度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多部门协同发力组织引导“雨林银发”开展助力行动,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老干部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边境乡镇具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聚焦组织体系“建”在实处 探索“3+6+N”助力工作模式,建好银发人才“蓄能站” 。分县(市)组建“雨林银发助力+”志愿服务工作组,邀请曾担任3个边境县(市)领导的厅级老领导“领兵挂帅”,征求到边境县(市)志愿服务需求20条,并结合各抵边村(社区)实际情况指导开展助力行动。同时,从医疗、科技、农业、司法、教育等领域招募“银发人才”244人,围绕政策宣讲、产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服务、文化服务、关心关爱6个方面分类别组建志愿服务队24支、特色小分队29支,形成“组长+副组长+队长+副队长+队员”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确保助力行动落地实处。 聚焦助力平台“搭”在深处 依托“人才库+工作站+共建协议”,搭建银发生辉“大舞台”。出台《西双版纳州“银发人才库”管理办法(试行)》,建好州、县级“雨林银发”人才库4个,吸纳各领域403名银发人才入库,为助力行动提供智力保障;打造州、县级“银发人才工作站”、“老专家工作站”等15个,建立基层“点单”、老干部局“派单”、原单位“接单”、银发人才“办单”的长效工作机制,组织“雨林银发”常态化开展助力行动;建立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抵边村(社区)机制,引导10个帮扶单位离退休人员党支部与10个抵边村(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凝心聚力促改革 银发生辉献余热”等融合共建活动20余场次,推动助力行动向纵深开展。 聚焦基层需求“开”在暖处 健全“1+1+N”助力工作机制,开通服务群众“直通车”。依托“雨林银发助力+”活动品牌,围绕边境县(市)志愿服务需求清单,组织政策宣讲队暨“五老”宣讲团40余名成员深入村寨(社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90余场次,开展“红领巾听五老讲故事”“老少共筑民族情”等活动100余场次,将党的重大政策方针传递到基层的“神经末梢”;太极拳、书法、舞蹈等29支特色小分队深入村寨(社区)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唱红歌”、“写毛笔字”等“送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帮助边境各族群众提升文化素养;470余名老干部深入村寨(社区)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提出有针对性意见建议100余条,为推动边境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关心关爱队10余名老干部深入边境乡镇学校、村寨、社区等,开展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等活动80余场次,助力边境地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组建医疗服务队9支、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调解)队18支、产业帮扶队10支,通过“雨林银发老专家基层行”开展“送健康”“送法律”“送技术”活动120余场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200余件,让“银发微光”在助力行动中汇聚成一股“强大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