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一位退休老党员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路

2025-6-13 08:4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30| 评论: 0|原作者: 冉庆亮

摘要: 初夏的下午,济南市济阳区老年大学校园里,一群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中老年人正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领舞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她动作舒展有力,眼神坚定而热情,一招一式间尽显民族舞蹈的韵味。她就是退休老党 ...

初夏的下午,济南市济阳区老年大学校园里,一群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中老年人正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领舞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她动作舒展有力,眼神坚定而热情,一招一式间尽显民族舞蹈的韵味。她就是退休老党员、“五老”志愿者于雅丽,一位将传承优秀民族舞蹈作为晚年事业的“银龄”舞者。6年来,她义务教授民族舞蹈,带领团队送文化下乡,用舞蹈点亮自己和数百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党员本色。她就是于雅丽

从白衣天使到大学教师

从济阳区中医院护士岗位退休的于雅丽本可以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但她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因了在小学、初、高中参加县里舞蹈比赛数次夺冠而闻名四方,2019年5月济阳区老年大学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能担任民族舞课老师。面对这个可以影响老年人的机会,于雅丽欣然接受,从此开始了她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之旅。

在课堂上,于雅丽的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为了让学生能够精准掌握民族舞的精髓,她常常反复观看各类民族舞教学视频,一帧一帧地研究专业舞者的动作细节。从舞者的眼神流转、指尖的灵动,到脚步的每一次腾挪、身体的起伏韵律,她不放过任何一个要点。在研究藏族舞蹈时,她特别注意到舞者在表现对天地自然敬畏时的仰头、提胸、伸展双臂的动作,反复琢磨这一系列动作的发力点和呼吸配合,就为了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最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于老师的课从来不只是教动作。”老年大学一位65岁学员回忆道。“她总会给我们讲舞蹈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跳。”确实,于雅丽在教授每一种民族舞蹈前,都会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民俗资料。在教蒙古族舞蹈前,她深入研究蒙古族的游牧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马的热爱与崇敬;在教维吾尔族舞蹈时,她会讲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和维吾尔族的能歌善舞传统。这种融文化于舞蹈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们不仅学会了动作,更理解了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跳起来自然更有韵味。

几年下来,于雅丽在老年大学主校区教授学员130人;2023年9月,她被派往区老年大学澄波社区教学点任民族舞课教师,教授学员120人;今年她又兼任了区老年大学开元社区教学点民族舞课程,招收学员26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退休老党员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

自我加载办“围墙外”大学

于雅丽到区老年大学任教2个月后,亲眼目睹学员们身体状况、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决定自我加压办老年大学“围墙外大学”,很快建立起“济阳区舞韵风采舞蹈队”。

几乎每天上午和下午,在济阳区文化馆舞蹈排练厅,总能看到于雅丽忙碌的身影。她“复制”老年大学的管理模式、全部课程,耐心地教授队员们学习藏族、维族、汉族、蒙古族舞和山东秧歌等民族舞蹈。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人的固定团队,累计教会100多名市民跳各种民族舞。这支由退休人员、家庭主妇、普通市民组成的舞蹈队,在于雅丽的带领下,逐渐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民族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雅丽常常这样告诉她的队员们。在她的“课堂”上,舞蹈教学从来不只是动作的模仿。她会详细讲解每一种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蒙古族的安代舞最初是为了祈求神灵庇佑、祛病消灾,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放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于雅丽看来,这些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的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我们于老师的创新模式不仅扩大了生源,还影响带动学、队员课外教学生。”区老年大学副校长刘宇自豪地说。

三尺讲台外的执着坚守

除了日常教学,于雅丽还积极组织参与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她无数次带领舞韵风采舞蹈队和老年大学学员为社区、乡村居民和敬老院的老人们表演舞蹈节目,给他们带去快乐和温暖。“雅丽为了教好队、学员民族舞,给更多人送去欢乐,什么也不顾。”丈夫曹文华既心疼又自豪地说。的确,于雅丽不仅带队、担任两个教学点民族舞教师,还承担着区老年大学、老年体协、文化馆等多个单位的文艺演出和比赛任务,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回家后扒拉几口饭就研究节目,教学、排练、演出、比赛不停的劳作成为她的日常。”丈夫曹文华这样描述于雅丽的退休生活。这位作了大半辈子公安干警的丈夫,如今成了忙家务的“主妇”,还时不常地给腰酸腿痛的于老师做“理疗”。“带队下乡、进社区、去敬老院演出多少回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曹文华笑着说,言语中满是理解与支持。

于雅丽的无私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她和她的老年大学所教班以及舞韵风采舞蹈队在各类舞蹈比赛和演出中屡获佳绩:她个人获得省老年大学个人舞蹈比赛二等奖、区舞蹈大赛一等奖;其团队多次获区舞蹈、广场舞大赛一等奖、市广场舞比赛三等奖。更重要的是,她的教学真正改变了许多老年人的生活。

“于老师是俺的大恩人,她教俺跳舞'治'好了俺的腰、肩疼。”年近花甲的陈阿姨感动地说。像陈阿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民族舞蹈不仅丰富了她们的精神生活,还改善了身体健康状况。正如济阳区老年体协主席杜军所说:“为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于雅丽老师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操碎了心。”

让民族舞蹈焕发时代光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于雅丽先后被评为区老年大学“优秀教师”、社区“出彩志愿者”等称号。如今,68岁的她依然活跃在民族舞蹈教学和演出一线。当被问及为什么如此执着时,她说:“民族舞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支舞蹈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作党员‘五老’志愿者,我有责任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于雅丽看来,民族舞蹈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一种艺术形式,更在于通过舞蹈这一载体,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追求。“当看到我的队、学员们通过学习民族舞蹈,身体更健康了,精神更饱满了,生活更有滋味了,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于雅丽动情地说。

对于未来,这位“银龄”舞者有着清晰的规划:“我要继续以舞蹈爱好充实自己,以明朗开放的心态成熟自己,当好我们舞队和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带头人。”她表示,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跳下去、教下去,“给我一个舞台,我将带团队舞出银龄'最真情的精彩!”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