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滨州市老年大学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精神,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融入日常工作,积极作为,成效显著。学校充分发挥老年大学关工委关爱团、“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学员临时党支部、学会社团等组织的凝聚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全力塑造老年大学组织优势、老年学员威望优势、精品服务社会优势,与“愿”同行能力优势,用心用情传承老渤海革命精神,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为“一线往前冲,志愿伴您行”志愿活动,增添了丰富内容、提供了宝贵经验。现将其做法予以转发,望大家学习借鉴,共同推动老年志愿服务事业迈向新高度。
滨州市老年大学 塑造“四个优势” 推动银龄行动 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滨州市老年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精神,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发挥老年大学关工委关爱团、“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学员临时党支部、学会社团等组织凝聚力,全力塑造“四个优势”,不断扩大“银龄行动”品牌影响力,用心用情传承老渤海革命精神。学校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全市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获中组部老干部局、省委老干部局宣传推广;省校《工作通报》刊登办学经验,在全省老年大学校长会议、全国基层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作典型发言;成功创建“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全国敬老文明号”,获评“全国老年大学宣传工作优秀单位”。 一、弘扬传统美德,塑造老年大学“组织优势” 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组织优势,鼓励广大老年大学学员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营造敬老爱老、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滨州市老年大学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老年大学关工委,举办全省老年大学关工委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得到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兼山东老年大学校长吕德义同志批示肯定;在社团、学会和凝聚力强的专业教学班中成立志愿服务队128支,邀请市文明办领导授旗;建立学员临时党支部11个,对任期届满的社团(学会)党支部定期换届;建立专业学会19个、艺术团队22支等,为学员服务社会、发挥桑榆正能量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学校关工委等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突出“党建带关建”,健全组织领导体系,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制定并完善了学校各类工作制度、工作条例、职责分工、学习培训、档案管理、信息交流、经费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本人申请、填写登记表、审核把关、颁发证书”的“五老”志愿者发展程序,做到“一人一表一号一证”。目前“五老”志愿者已从当初成立时的500名发展到2088名,并颁发了“五老”志愿者证书。通过对“五老”志愿者建档立卡,根据他们的专业知识、爱好特长、服务类型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对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充实“五老”志愿者队伍,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引领桑榆力量,塑造老年学员“威望优势” 一直以来,滨州市老年大学充分发挥广大师生人生阅历丰富、政治素养较高、兴趣爱好广泛和发挥余热愿望的人才优势,增加了“关爱”志愿服务工作的人才实力;充分发挥老年大学分设专业和班级,设立学员委员会、班委会、临时党支部等健全组织体系的组织优势,增强了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推进能力;充分发挥老年大学拥有固定教学场地、设施齐全的场所优势,提供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基地支撑。 通过开展学为结合,让老年大学广大师生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展现新时代老年学员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老年学员在社区治理、文明创建、关心下一代、助力银发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文明新风尚带头人、示范者、监督员,用自身的精神追求、模范行动、善行义举,向社会传递向上向善力量。学校关工委法律宣讲团团长刘霞同志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让老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享受快乐,收获幸福。把银龄志愿服务作为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利用校学员临时党支部、关工委“五老”关爱团、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力量,继续探索实践“党建+志愿服务”“社团+志愿服务”模式。 三、拓展志愿平台,塑造精品服务“社会优势” 多年来,滨州市老年大学着力巩固深化具有滨州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先后打造了“渤海银辉”“红色摇篮”“大手牵小手”“银光帮扶·爱心无限”“银龄行动·温暖相伴”等志愿服务品牌,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抓手,发挥广大师生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养老机构、康养中心,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平台,为广大学员实现人生价值、增强了获得感。 积极探索银龄志愿服务品牌,支撑深化志愿服务品牌内涵,不断提升银龄志愿服务影响力,吸引更多老年朋友参与到银龄志愿服务中来。创建“银光帮扶·爱心无限”示范品牌,组织1100名“五老”志愿者踊跃捐款捐物10余万元,帮扶贫困儿童200多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了关爱帮扶载体。开展“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路上一起走”“严冬送温暖、童心暖夕阳”等公益活动,600多名“五老”志愿者积极参与,受益青少年达3000余人次。今年3月,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合唱团团员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致敬革命先辈;京剧社进社区开展传统文化义演;艺术团走进养老机构为住所老年人理发、节目互动。开展“立德塑魂”“老渤海红色文化”等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两史教育”报告30余场、传统文化讲座50余场次,受益学生2万余人。开展“国乐经典伴成长、传统文化润人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等活动,为更多老同志提供了广阔舞台、搭建了诸多老有所为的志愿服务新平台。 四、弘扬“志”在我心,塑造与“愿”同行“能力优势” 传统与特色相结合,教育培训有亮点。积极弘扬“老渤海”精神,以丰富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为核心,立足本土化、特色化、人文化,构建“传统文化+本土特色+康乐生活”三轨并行的课程培训体系。邀请全国最美“五老”、省委党校教授等对广大师生进行志愿服务培训。注重传统课堂的直观性、互动性、系统性的教学优势,设置书法、国画、古筝、葫芦丝、京胡等传统文化课程,让学员在笔情墨趣、正音雅乐中领悟传统文化的韵深意远,提升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和发展本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设置剪纸、素描、泥塑、吕剧等非遗课程,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教师,让学员在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提高热爱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发扬非遗优秀文化传承的意识。注重满足老年人健康生活需求,设置中医养生、太极拳、茶艺与花道、经络瑜伽等传统养生保健类课程,全力打造健康养老、康养结合、养教结合的适老教学模式。 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学有所为有保障。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远程教育相融合,以老年人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教育内核,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优势、远程教育优势、专业教师队伍优势,结合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依托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山东老年大学“老年远程教育系统”,向社区、村居延伸学习教育触角,打造开放式、立体式和全方位一体化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网络,将传统文化惠及到市域老年群体,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依托市委组织部远教中心录播系统设备,将烹饪、剪纸、书法、国画、二胡、国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远程教育教学云课堂,同时增设传统文化、心理讲座、医疗义诊等公益课程,打造线上线下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形成具有滨州特色的老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让广大师生在传承在传播学习的过程中“活”起来、传开来、走更远。 实践与活动相结合,志愿服务有深度。探索开展“游学养”实践活动,结合地域文化优势,打造传统文化游学精品路线,将课堂理论教育向课外实践延伸,学游结合、游养相融、学养并举,不断提升广大学员人文素养、身心健康和志愿服务水平。以“康养+教育” 模式作为核心,精心构建“医康养学居”一站式终身教育体系,滨州市老年大学南校区项目被认定为2025年山东省新时代“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兼山东老年大学校长吕德义同志和市委书记宋永祥同志分别对滨州市老年大学与欣悦健康融合发展情况作出批示肯定。通过创新活动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贯穿”学习生活全过程,让学员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开展家风家训主题活动,选树孝亲爱老“好教师”“好学员”,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文艺社团制度,发挥老年人多才多艺的优势,举办文艺展演、诵读经典、书画摄影及手工艺品展览等内容丰富、吸引力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不断推动实现新时代老年大学银龄行动志愿服务工作创新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