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泗水县立足离退休干部人才资源禀赋,构建“聚才立体化、育才精准化、用才实效化”全周期链条,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服务嵌入等形式,推动银发人才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银发动能”。 多维聚才,打造银发人才集聚高地。创新“双轨并行”引才机制,联合人社、卫健等部门将荣退仪式和人才入库有机衔接,实现卫健、农林、司法等系统47名专业人才“退有所归”。推行“项目招贤”引才模式,围绕甘薯全产业链发展、富硒农业等县域特色产业需求,定向吸纳9名老干部组建产业发展顾问团,助推产业发展。建立“四维推荐”网络,畅通举荐渠道,通过部门举荐、行业推选、社区发现、亲属动员等渠道,新增入库非遗传承人、农技骨干等银发人才32人。 精准育才,构建能力提升赋能体系。建立“政治理论+专业技能+实践锻炼”三维立体培育机制,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赋能模式。实施“银龄铸魂”工程,依托县老年大学、泉乡夕韵大讲堂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开展“党纪学习”“桑榆心向党”学习活动28场次,覆盖500余人次。打造“银发技能工坊”,联合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等单位开设新质生产力发展、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等培训16期,推动传统经验与前沿技术融合。开展实践考察,组织银发人才调研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提出发展建议意见23条,推动学用成果转化。 靶向用才,释放银龄智慧乘数效应。开展“银耀泉乡”科技助农行动,农业农村局原副局长刘胜林领衔的“老将出马助农团”指导培育12个甘薯新品种,建立200亩试验田,开展病虫害防治等田间教学60余场,带动9个村集体增收。深化“银法惠民”工程,“洙泗华龄”普法维权志愿服务队为政企、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开展合同审查、纠纷调解等服务80余次。打造“银龄艺家”品牌,银枫艺术团创编《移风易俗三字经》等文艺作品26部,开展“幸福暖重阳”等惠民演出84余场,惠及群众1.2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