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云南省武定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文件精神,深入开展好调查研究及其成果运用,把留守老年人(老干部)、留守儿童的“一老一小”问题作为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任务来抓,切实解决难题,创新实施“五小”暖心实事工程,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小食堂”吃出幸福时光。武定县通过整合资源,将公共活动场所、爱心家庭、爱心餐饮店作为乡村老年室内外助餐点解决在哪里办难题;以“自己出一点、财政拿一点、村集体经济补一点、经营主体让一点”的方式解决钱从哪来难题;发动爱心党员、爱心群众解决谁提供服务难题;通过“四议两公开”,签订自愿就餐协议,解决发生矛盾纠纷怎么办难题。注重抓好四个细节,通过执行食品留样制度确保食品安全风险有效管控;组织开展报餐、预存刷卡制度,规范运营、杜绝铺张浪费;鼓励邻里互助带餐,联合党员、志愿者送餐上门,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老干部)不出门就能解决吃饭问题;通过创建“1+N”工作方式实行饭前义诊、理发等服务拓宽助餐服务内涵。以互献互助为基础,以就近就便为原则,以居家养老为立足点,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主体、爱心人士参与的工作思路打造老年爱心助餐服务点。 “小家政”送上暖心服务。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的“双挂包”制度,依托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员,把需重点关注的困难和留守老年人(老干部)、留守儿童分到县乡村干部和各班班主任挂包联系,确保服务对象户户有人管,干部人人有责任,让挂包“家政”责任到人。同时做好常规“家政”解民生琐事,挂包干部重点围绕政策宣传、暖心聊家常、理发剪指甲、帮喂牲口及家庭卫生整理等志愿上门服务,做到一月一服务。挂包干部及时搭建平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需提供心理咨询辅导的,依托乡卫生院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教师提供基础性帮助;针对有法律援助需求的,依托乡司法所提供法律咨询、代书等服务,切实保障了服务对象合法权益,这样的特殊“家政”又丰富了民生实事的内涵。 “小代办”提供便捷服务。着力提供精准服务,以村组网格为单位,梳理出辖区内老、弱、病、残、幼等特殊重点人群名单,实行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党员与重点人群开展结对服务,形成定期探视制度,重点人群入户走访每月不少于1次,确保重点人群需求有回应。构建代办服务体系,环州乡依托党员干部联系支部制度即“2+2+1”制度,将服务阵地延伸至全乡78个村组,通过帮助困难群体带快递、取钱、帮购物、代缴话费、代办乡村审批事项、上门办、掌上办等,让便民服务事项真正汇集到群众“家门口”。 “小药箱”守护身心健康。开展义诊行动保健康,由乡镇卫生院牵头,村卫生室配合开展义诊行动,时刻关注“一老一小”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每季度入户、每周电话了解的方式跟踪他们的健康情况,引导他们做到预防为主、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关爱。关注慢性病守健康,依托基本公卫服务,做实慢病管理。家庭签约医生对辖区内建档的老年人(老干部)开展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常态跟踪管理,对患者的服药情况、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进行引导干预,同时提供用药咨询等服务,村卫生室还定期对辖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生活照料、慢性病护理等服务。 “小热线”连接干群通道。为了给老年人(老干部)提供更加优质、贴心服务,该县将村组干部电话号码输入留守、独居老人手机,设置一键拨打模式方便服务。环州乡依托“智慧数字服务平台”、环州“义警先锋队”,开通扫码报警服务平台,群众可通过随手拍、随手录屏、添加定位等,实时上传至报警服务平台,接警后由临近义警快速到达现场管控处置,架起热线暖心桥。同时,构建智慧乡镇监控网络,对农村公路重点路段、重要场所、库塘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青少年危险行为等及时向乡村片区负责人报告,驻村工作队及乡村干部机动反应进行教育劝导,对走失儿童老人协助村组干部找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