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大武口区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健全机制、抓实队伍、丰富形式,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全面凝聚“五老”力量,持续推动“五老”宣讲有声有色、有力有效,进一步提升了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质效水平。 “三个强化”健全工作机制,推动“五老”宣讲常态长效 强化工作协调。抓住“党建带关键”这个根本,区关工委结合换届和干部调整班子成员变动情况,要求各级关工委调整配备关工委班子,牵头抓好镇、街道、教体局、社区、村和学校关工委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并积极拓展领域,成立民营企业关工委。截至目前,镇、街道及村、社区、学校基本上完成了班子调整配备工作,各级关工委组织共计117个,达到创建“五好”关工委标准的占总数90%以上。 强化团队管理。区关工委深入推行“年度方案+月度清单”工作模式,细化明确宣讲主题、宣讲成员、时间节点等;每月定期开展调度督导,及时掌握目标任务推进情况,确保宣讲任务落地落实,践行见效。在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定期座谈了解、研究解决问题困难,确保工作推动有力有序。 强化关怀激励。探索建立“五老”生日必访、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离世必访、特殊困难必访“五必访”制度,区关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不定期带队入户走访慰问,及时了解“五老”思想动态、传达组织关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注重在一线培养选树先进典型,加大评先评优、表扬奖励力度,充分利用“中国火炬”等媒体宣传报道,切实营造浓厚氛围。 “三个提升”抓实队伍建设,凝聚“五老”宣讲工作合力 精准选人提升质效。通过个人自荐、领导推荐、组织动员等方式,不断壮大“五老”队伍。全区有568名老同志加入了“五老”队伍,其中,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宣讲扎实、文艺特长等方面突出的“五老”骨干达62人,并选拔调整充实了“五老”宣讲员人员,提升队伍专业性、多样性。 内外结合提升水平。采取集中学、个人学、研讨学等方式,组织“五老”宣讲人员全面深入学习中央、自治区、市、大武口区关于宣讲活动的相关要求,建立“集体讨论、个人自评、相互点评”宣讲反馈机制,并与石嘴山市“五老”宣讲团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育、活动联办、资源联享”方式组建“宣讲联盟”,共同学习借鉴,提升宣讲水平。 动态储备提升效能。健全完善“五老”人员信息台账,实行分类管理、动态跟踪、定期调整,根据兴趣特长、个人意愿等,建立“五老”宣讲人员储备库,确保持续为宣讲工作注入不竭动力。目前,已动态储备各类“五老”专业人48名,按照“自觉自愿、就地就近、发挥特长、量力而行”的原则,建立“五老”志愿服务,在帮教关爱、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持续引导老同志主动融入大武口区高质量发展大局。 “三个优化”持续探索创新,确保“五老”宣讲入脑入心 优化宣讲阵地。整合大武口区资源,将宣讲阵地从校园拓展到青少年活动中心、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小白杨”未检工作室、社区关工小屋、民营企业关工委等,着力打造集红色、关爱、实践、法治等多元一体的宣讲阵地平台,夯实宣讲基础支撑。2023年创新在民营企业宁夏顺安物业公司关工委建立关工小屋,下一步将在社区、村等基层关工委推广建立关工小屋。 优化宣讲内容。突出宣讲主题,紧扣中心大局,结合青少年成长轨迹和年龄特点,组织宣讲成员进产业园区、进旅游景区、进城市新区参观考察、现场观摩,以青少年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的语言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家长学校优质课程”征集推介、“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演讲比赛、“国家安全,人人有责”教育活动,让宣讲成为政策解读的“助推器”、青少年成长的“营养剂”。 优化宣讲形式。依据受众特点、受众规模,通过“线上+线下”,党史宣讲立体化,依托微信公众号,开设“明星小主播,我的舞台我做主”专栏,线下组建“小小少年宣讲团”,奔赴社区公共场所,面向辖区党员群众,在传统宣讲形式基础上创新增添快板,穿插知识竞赛、有奖竞答等环节,并注重将宣讲活动和大型节日活动结合起来,吸引更多观众,放大宣讲效果,社区利用现有阵地,将“四点半课堂”转型为“‘五老’工作站(室)”,以“课后+假期”形式组织有专长的“五老”参与校外课后服务、寒暑假期关爱服务活动,实现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 下一步,区关工委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加大实践探索,强化工作举措,奋力推进新时代“五老”更加聚焦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助推关心下一代工作走深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