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云南宜良县紧盯养老服务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以“党建引领+养老服务”模式,聚力打造“家门口”养老服务圈,在养老服务上出“新”招,在基层治理中蹚出一条养老服务“新”路子。 扎牢组织架构根系,实现“身后有力量”。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养老体系。坚持将党建工作与养老服务工作深度融合,制定《宜良县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建立福利院党支部,为养老事业发展增添新活力,推动宜良养老服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二是依托党建共建,增强养老服务。紧扣“党建工作共做、党建资源共享、服务难题共解”的“大党委”工作思路,充分发挥13个社区“大党委”和88家成员单位的优势作用,依托社区“大党委”共建协议,梳理资源清单109张、服务清单36项,结合辖区老年人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爱心义诊、医保政策解读、科普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三是壮大志愿队伍,充实服务力量。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等实践活动,引导在职党员、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110余次,及时掌握辖区老人心理、身体和生活情况,确保全面入户、不漏一人。针对辖区行动不便、孤寡残疾等群体,组建志愿服务“帮帮团”和“银龄互助队”等37支志愿服务队,及时了解老年群体生活需求,一对一、精准化提供水电维修、生活配送、医疗救助等服务。 融入网格赋能治理,实现“肩上有责任”。一是强化多网合一,延伸党建触角。将“党建网”和“服务网”进行深度融合,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居民小组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四级“党建网”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居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居民代表)的五级“服务网”,由33名社区工作者担任专职网格员,由327名楼门长、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担任兼职网格员,建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定格、定岗、定人、定责。二是织密服务网格,凝聚治理合力。打造集党建服务、民政、流动人口管理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圈,把资源力量下沉网格,推进党的建设、基层治理、公共事务等工作“一网共治”,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让老年人“少跑腿”。统筹楼栋长、单元长“红色细胞”等力量,广泛收集老年人的需求,对应制定《“银龄”服务套餐》发放到3000余户居民家中,形成“治理有网,服务畅通”的治理格局。三是抓细网格管理,确保服务精准。依托“党建+精细网格”,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全面摸排辖区内65岁以上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以及特困老人信息,建立辖区独居、空巢、失能老人信息库,为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为老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搭建共享服务阵地,实现“需求有平台”。一是筑牢宣传阵地,实现“银龄”服务到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党组织活动场所,打造“暖阳”驿站,构建15分钟党建服务圈。在驿站内设置娱乐活动室、健身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文化室等多个功能室,解锁“便民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1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等服务阵地,提升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实现“银龄”服务“到人”。打造“老年学校”“银龄书屋”等11个活动阵地,开设“银龄课堂”“红色党课”“道德讲堂”等44期特色课程,组织老年群体开展唱红歌、看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为居民办好事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230余次,让更多老年人融入村(社区)群体中,增强养老幸福感。三是丰富活动内容,实现“银龄”服务“入心”。结合不同老人年龄结构、身体状况、业余爱好等,成立书法、象棋、健康讲座等20余个兴趣班,邀请辖区老党员、退休干部或有专长老人免费提供书法、绘画、手风琴、花灯、舞蹈等教育课程,组建老年文艺队伍,开展经典朗诵、端午包粽子、手工编织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增添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