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书会,男,汉族,1951年6月出生,1972年1月参加工作,1973年11月入党。德州平原县信访局退休干部,目前兼任政协德州市委员会文史专员,德州历史研究院联络员,平原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顾问,平原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2021年获得德州市“五老”模范荣誉称号,现担任平原县离退休干部红色宣讲志愿服务团团长和“五老”志愿服务团团长。 自2011年退休以来,牟书会同志始终坚持时代赋予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发挥自身热爱红色文化和精通地方历史的优势,将兴趣爱好融入到志愿服务中,致力于挖掘红色历史,传播红色文化,保护人文资源,十余年来,真正做到了退休不退线,志愿展风采。 一、专研地域文化,挖掘红色历史 牟书会的家乡王凤楼镇,在抗战时期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对红色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牟书会同志的红色宣讲志愿服务提供了最直观的素材。 牟书会同志立足于本区域实际,从事件、人物、传说入手,以亲闻、亲历、亲见为基准,挖掘红色历史。十余年来,他跑遍全镇80多个村庄,走村串户访谈100多人;整理抗战资料110余篇,共计30多万字;采访撰写人物资料80多篇;先后接受了德州电视台、平原电视台的采访,录制抗战专题片10余部。 除此之外,牟书会还挖掘整理县级非遗2件,挖掘整理革命民歌27首,收集修复珍贵红色文物20余件,其中包括1951年抗美援朝志愿军王先锋同志带回的朝鲜币、朝鲜少年团寄给王先锋同志的信件、抗战时期的入党志愿书和解放军胸章等,每一件文物都在牟书会同志的红色宣讲志愿服务中向大家传递着沉甸甸的红色历史。 二、立足地域资源,传播红色文化 牟书会同志退休以来,立足本地红色资源,加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撰写红色文章、举办红色宣讲早已成为他参与红色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应王凤楼镇之约编写《镇志》,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完成文稿约40万字,涉及事件100余件,人物200余人,采录照片共600余帧,更为四个村(水务、邓庄、宋家寨、胡家窑)写出村史资料,使一些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资料重见天日。他积极加入平原历史文化研究会,为市政协《德州文史》等省、市报刊撰写文章30余篇;向冀鲁边(乐陵)红色基地、北京华语文化传媒公司展馆推送人物展板材料50余件;向王凤楼镇历史展馆提供历史资料27件;先后在《联合日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等六种权威性报纸上发表文章。 他每年都组织年轻干部和学生到抗日英雄烈士纪念碑前扫墓,以张士府胡家窑抗日英雄墓为教育基地,向年轻干部和学生宣讲抗战历史;多年来每逢七一、八一等重大节日都向全县有关部门及多个乡镇、学校干部师生做抗战主题的党课报告,十年来累计听众不下万人;利用征集的红色文物,举办革命文物展览,全县各学区近千名师生前来参观。7月6日上午,牟书会同志应邀到平原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志愿服务,在“群众掩护八路军”“张士府反扫荡”等动人的红色故事中,不少年轻干部流下了感动的热泪。2023年以来,牟书会同志已累计开展红色宣讲志愿服务10余次,累计听众1000余人。 三、抢救历史资料,保护人文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历史文物和历史遗址面临着自然风化、土地开发、工程建设等困境,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牟书会将自己的爱好变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参与红色志愿服务之余,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抢救历史资料,保护人文资源中去。 兴忠堂宋氏家族为明清时期名门望族,明隆庆进士宋仕(官至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正二品,殁后赠太子少保)为其杰出代表,族中宋忠墓碑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原已散落王凤楼镇宋家寨村田间,经牟书会同志多方寻找后最终归墓竖立;邓庄邓公墓表碑立于光绪元年(1875年),其上记载清朝年间邓氏一门抵抗捻军、保护一方的功绩,原已倾倒几十年,他辗转相关部门做工作,最终为邓公墓表碑开展了重立仪式;宋升村徐世良烈士墓碑管护不到位,他主动建言上级文物部门,引起上级重视,最终宋升徐世良烈士墓碑被列入县级保护单位。 退休十余载,牟书会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名光荣的退休老干部的身份约束自己,在平原县“优秀老干部”颁奖典礼上,牟书会说:“党培养我成为国家干部,党又安排了我的退休生活,我理应做到退休不退线,颐养之年不忘党恩,志愿服务永不停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