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庚源,1947年生,是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唐王许村的一名退休教师。他手执一支笔,埋头编写村史村志,几十年如一日,探寻村落文化,记录家乡变迁,将村落的历史变迁化为生动形象的文字记载,一字一句描绘出当地文化根脉,装订成册,这不仅仅是珍贵的文史资料,更是宝贵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财富。 唐庚源主编的《唐王许村志》,从1965年到2020年,历经55个春夏秋冬,从《唐王许村史》到《唐王许村志》,再到《唐王许村志》(第二版),数易其稿、日臻完善。大半生的时间,唐庚源专心编纂村志始终如一,2005年被原莱芜市评为地方史志系统先进工作者,2018年10月入选原莱芜市地方史志专家。 守望初心勇担当,笃定前行绽芳华 1965年,唐王许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需要编写《唐王许村史》,年轻的唐庚源临危受命。可面对寥寥无几的历史资料,唐庚源深感无从下手,只能用最简单枯燥的方法——调查走访,搜集资料。于是他挨家挨户咨询当年的知情者,包括老贫农、老党员、老民兵、老干部等,共计200余人,他们当中多数现已去世,此次走访记录为以后研究村史留下了宝贵资料。除了整理口述资料,唐庚源还调查记录了当时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建筑,有唐朝修建的毗卢阁、北宋重修的三清观、观音庙,唐家、曹家、景家祖茔的谱碑等。历经3个多月的走村入户,写成一篇30页8000多字的《唐王许村史》初稿,此稿一经完成,颇受大家喜爱,在村中多次传阅宣读并存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唐庚源于1984年5月继续修改、补充和重写《村史》,对村里的历史和现状再一次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查走访,到1984年11月,补充续写了从1966年至1984年18年的内容和若干历史资料,完成《唐王许村史》(第二稿),共计46页12000多字,为编纂村志打下基础。 “当时最大的难题是缺少资金,村庄没有什么收入,全靠村里干部捐款资助,最困难的时期由我自己垫付。编修史志这事,一刻也等不得,若等村里有了钱,知情人却不在了,这段历史记载就会产生断层,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遗憾,这不是用钱能衡量的。”唐庚源说。 年轻的步伐轻快明朗,一步一步走村入户,一字一句记入纸中,年少时写村史的初心与热爱,从此在唐庚源的内心点燃星星之火,引领他担任起用笔守住文化根脉的重任,这一守就是一辈子。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村庄逐渐减少,村落文化正不断消失,对当地历史熟知的人越来越少,为留住当地的村史文化,守住村落传承多年的文化底蕴,编修村志迫在眉睫。 2003年8月,唐王许村编修委员会成立,唐庚源主动请缨,正式开始编修村志工作,此时,他已近60岁。资料匮乏一直是编志工作的一大难题,为了完善资料,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曾多次到省、市、区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抄录相关资料,反复走访村里的知情人士,一一核实历史事件,并将自己1965年以来撰写的日记整理出来,其内容涵盖了走访记录、调查访谈以及村里发生的重大事情,共计46本,加上1965年和1984年编写村史时的调查记录,100多万字。同时,搜集整理唐王许村1949年—2002年《历史档案资料》和《历史资料台帐》,为做好编修村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唐庚源一直坚持“孤证不录”的原则,有些事件含糊不清、有些人物张冠李戴、有些时间互相矛盾等等,都要反复调查、咨询,对收录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至少走访3人,没有旁证的孤证资料一律不用,确保收录的事件真实有效。 纵使耳顺之年,难舍编志初心,纵使两鬓斑白,奋斗亦如少年。唐庚源综合所有资料,先写长卷,再成初稿,装订成册,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几易其稿,到2005年12月印刷出版时,已补充修改20余次。2006年11月,《唐王许村志》获第十一次莱芜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7月,荣获第二十一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皓首苍颜沃笔坛,丹心热血映余晖 2018年10月,原莱芜市史志办全面启动镇村志编修工作,唐庚源同志已步入古稀之年,这一次,他毅然用颤动的手,坚定地握起笔杆,继续补充2006—2020年的资料。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唐王许村志》随文插图由21幅增至110幅,表格由34种增至41种,页数由32开310页增至16开390页,字数由18.6万字增至27.3万字。为了能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有关事情的来龙去脉,在以目为单元、横排纵写的同时,尽量以时间为序安排章内各节和节内各目,使其既合“志”的体例又有“史”的味道。村志中记载了唐王许村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的演变过程,不仅有昔日艰苦岁月的风起云涌,亦有如今唐王许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8月,志稿写出第10稿,印装9本,广泛征求意见,2020年1月,根据征求意见,村志改出第14稿,印装6本,于2020年12月底,定稿印刷。 修志从来没有“容易”二字,仅《村志》和《唐氏族谱》的打印稿摞起来就63公分高,这些年调查和积累材料的记录本摞起来亦有46多公分,上百万字,一点一字都是唐庚源大半辈子的心血。 “我的大半生天天琢磨修村志,两次放弃编书有报酬的机会,为村里修志修谱,分文不取,修志困难时,自己出几万元钱。许多人不理解,认为我傻透了,但是,我并不这么想。用二十年时间和半生精力,扎扎实实地为村里父老乡亲办点正事,是对社会对家乡的报答。我爱好写作,对编修村志有兴趣,不感到是负担。至于一些人不理解,我无所谓,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始于初心,源于热爱,成于坚守。热爱与坚守是一团生生不息的火焰,唐庚源同志几十年来不断挖掘乡村历史,传承乡村文化,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热爱与坚守描绘出唐王许村沧海桑田的变迁。在鹤发银丝之年,凭一颗赤诚之心,一双执笔之手,无论酷暑严寒,一路向前,笔耕不辍,用半生的热血年华铸就笔者初心,用最接地气、最贴近民情的地方志资料文献——村志,留住了乡村历史、保存了文化遗产、守住了传统文化,在朴实平凡中折射出最耀眼的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