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绣针,一手绝活,奠定了她“沂蒙绣娘”的地位,成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沂蒙挑花代表传承人;一颗爱心,一腔热情,使她成为上级派驻村第一书记,她用心,用爱,用情,帮助沂蒙妇女走上脱贫致富道路,被人们誉为“绣花书记”。 为圆少女之梦 邢爱芝,从小爱美,这与她爱美的母亲耳濡目染分不开。在小爱芝的眼里,母亲在村里手巧得很,插画描云,给街坊邻居剪裁衣服,缝鞋做帽,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女红功夫了得。小学二年级时,那年代虽然日子拮据,母亲还是利用做衣服的下脚料为邢爱芝做了一双绣花鞋,天蓝鞋面,大红鞋口,鞋头绣着两个撑破皮露着石榴籽的大红石榴,挑着翠绿的叶子,好看极了。邢爱芝穿着这双鞋,东家跑,西家串,就是让邻居们看看她脚上这双绣花鞋有多美。 上初中时,正赶上放暑假,漫长的假期除了和小伙伴玩,做完作业,没有事做。母亲说“女孩十二三,自己做鞋自己穿。该学活了,自己绣个枕头带着上学去吧”。那个假期,在母亲的指导下,邢爱芝做下了人生第一件绣品:白的确良面料,中间绣着翠竹、红梅、金菊,边上又绣着“扯不断”纹饰,四周荷叶镶边。这样一个枕头皮一直伴着邢爱芝美好的少女时代和中学时代。 在沂蒙山区一带,农家女孩谁会烙煎饼,谁会绣花,就是心灵手巧的标志,长大就能找一个好婆家。邢爱芝,憧憬美好的未来,她多想自己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啊。 踏上拜师征程 聪慧好学的邢爱芝初中毕业以高分被费县师范提前录取,两年后考取了山东轻工学院美术系,被分配到平邑县住建局装饰管理所,后任所长10年,期间通过学习,又考取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也许是邢爱芝的爱好,绣花一直是她的艺术追求,她不能把母亲一生的手艺到她这代失传,虽然母亲已离开了,但她老人家的绣花技艺不能丢失,她要把这项技艺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她曾一周一次乘坐长途汽车到临沂,拜剪纸大师林化强学习剪纸花样,听他的讲课;她曾拜访本地华家村98岁的挑绣鞋垫老人,六次找她学挑花,遗憾的是这位华奶奶年事已高,最后一次去,结果老人仙逝。一次,邢爱芝到地方镇西金池村拜师,去往该村的路悬崖峭壁,正值冬季,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又加上积雪未融化,不敢开车,只得徒步六七里山路,千辛万苦找到人,可老人脾气不好,不愿意与你交流……跑腿、吃苦、受累、委屈对邢爱芝来说,已经不在话下了。 邢爱芝研究的沂蒙挑花,是在丝织面料上以剪纸纹样为基础,进行两次平绣,并且在第二次施绣时根据需要将第一次的绣线“挑出”凸绣于绣面,再形成图案的一种刺绣技法,其特点是整洁精致,光滑细腻,朴素自然,结实耐用,浮雕感强,内容丰富,耐人寻味;唯其难,才很美,邢爱芝打心眼里喜欢,一定要掌握这门技艺。 一个偶然的机会,邢爱芝在济南市文联主席邹卫平的引荐下,有幸参加了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会上她大开眼界,了解到繁花似锦的中国刺绣,还有各地各具特色的绣品,比如苏绣的温婉典雅,湘绣的生动逼真,蜀绣的清秀细腻,粤绣的装饰性强等,琳琅满目的绣品,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就是在这次博览会上,邢爱芝将自己从新生儿到终老的十件套绣品,硬被买方以当时3999元的价格拿走,她高兴极了。绣品也是产品,技艺也能挣钱,这更加坚定了她传承沂蒙挑花的决心。 乐当第一书记 邢爱芝早期在平邑县住建局上班,由于机制原因,2009年允许办理内退,2013年政策落实又重新上班,这几年,邢爱芝闲暇时间主要从事沂蒙挑花技艺的搜集,整理,传承。从2019年她被派驻下村当第一书记。是第一书记成就了绣娘,还是绣娘促使她当上第一书记。在邢爱芝看来,下乡当第一书记和老百姓接触多,和老人接触多,对于传承沂蒙挑花大有益处;在一线,在基层,了解的事多,这对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传承非遗,对于帮助乡亲们做点事,下乡当第一书记,既是组织决定,也是邢爱芝乐此不疲的初衷。2019年至2021年,邢爱芝就在本县柏林镇汪家坡任第一书记。 作为一名女书记,要想在村里打开局面,首先要在女人身上找优势,那就是发动妇女姐妹参加绣花,为妇女提供灵活的就业机会。在汪家坡村,传说着邢爱芝几个小故事:那就是她让哑女不闹腾,上访户不折腾,困难户能挣钱。汪家坡村40岁的哑女金昌爱,听不见,又没文化,邢爱芝单独到她家,一边教其认识汉字,一边教其简单的十字绣鞋垫,金昌爱很快就学会了,现在除了做家务,一个月可收入600多元,全家非常高兴。一到没有活儿的时候,金昌爱就走做不安,嘴里咋咋呼呼,她丈夫便诉说“快给她找点活吧,她急得要命”。85岁的五保老人王树梅,信奉天主教,立志做修女,终身未嫁,可手绣、机绣他比较擅长,受人唆使,为要求村委建房长期上访,谁的话也听不进,年纪大了,采取其他措施不行,村镇干部很头疼,邢爱芝多次探望,跟她交流,效果不佳。邢爱芝灵机一动:用刺绣说话。便说,“王奶奶,听说您老人家绣花绣的太好了,到我们这儿当刺绣老师吧”,王奶奶得到尊重,心里高兴,慢慢有了笑脸,说“我年纪大了,眼睛也不行,我把这些花样和收藏的老古董全部捐给你们吧”。邢爱芝高兴地说,“以后就放到咱们的村史馆里,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您老时个刺绣高手”,从此,信访室里再也没有王树梅的身影了。因高空坠落摔伤大脑导致半身不遂的农民汪会刚,今年38岁,只有右半身能动,伤残后妻子带着女儿另嫁他人,身心受伤的汪会刚对生活失去希望,整天萎靡不振,浑浑噩噩的混日子,邢爱芝了解后,帮他树立其生活的信心,给他看许多男剪纸大师的视频和优秀作品以及他们获得的荣誉收入等,又给他买了蜡盘、刻刀、彩纸等工具和材料,训练了两个月,他感到很吃力,不想干了。邢爱芝又开导他,引导他给女儿绣个书包,帮他画好图案,于是他又刻苦训练起来。 在帮助村民刺绣致富的日子里,邢爱芝似乎和“三”有了缘分,她帮助的是老年人、残疾人、困难人;她对前来参加培训学习的妇女也“约法三章”:不遵纪守法的人不要;不孝敬老人的人不要;邻里不团结的人不要。邢爱芝一边传承非遗,一边提高农家姐妹的综合素质,这也许是她这个第一书记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甘为非遗传承 邢爱芝除了在派驻本县柏林镇汪家坡、柏林村,武台镇北武台村、大王庄村搞绣花扶贫外,还先后在平邑镇浚东社区、小三阳村、白彦镇下河社区、保太镇杨家白壤村、丰阳镇丰阳村、地方镇九间棚村、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舜和社区、淄博市峨庄乡东石社区等举办讲座,培训学员,帮助贫困妇女600余人,担当起扶贫救孤的责任和传承沂蒙挑花技艺的义务。十多年来,邢爱芝足记遍布沂蒙山区,挖掘、整理濒临灭绝的民间技艺5项,制作民间艺人专辑7个,拍摄照片3万余张。自2013年临沂市政府命名为沂蒙挑花代表性传承人以来,在省、市、县区举办沂蒙挑花培训班23期,培训人员近1500余人,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授课30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3次,省市展览60余次,挖掘、整理汉族人生礼仪从新生到终老的民俗服饰文化,收藏民国时期刺绣服饰1600余件;创新设计、制作新生儿虎头鞋、帽、被系列、凤凰合羽新娘装系列、金银花领带、荷包、刺绣书签、抗疫香包;平邑县博物馆藏品《千秋万岁》、汉瓦当衍生品《千秋万岁养颈护耳康乐枕》、《福贵》、玉牌衍生品《福贵香荷包》等绣品。 飞针走线的沂蒙挑花技艺使邢爱芝艺术上提高,也获得各类荣誉。2015年被命名为沂蒙挑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绣品《凤凰合羽》荣获首届蒙山艺术节“乡土沂蒙”民间工艺创意大赛金奖;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8年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山东赛区刺绣三等奖;2019年被命名为沂蒙挑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荣获沂蒙文艺民间文艺二等奖;2020年荣获全国首届乡村手工艺大赛铜奖;被评为新时代沂蒙红嫂精神传承者;2021年被授予临沂市巾帼建功标兵;《藕肥花盛》莲花帽在第十三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2022年获“山东首选 产自临沂”技能大赛一等奖。她的事迹先后被中央农业农村频道、山东电视台齐鲁先锋、临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手工刺绣这项传统古老的齐鲁女性人人皆会的技艺,邢爱芝掌握这项技艺得心应手,帮助乡亲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起到了精准扶贫、迅速脱贫的作用。邢爱芝虽已接近退休年龄,但她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她不满足,非遗传承、创新发展,沂蒙挑花还有待于开发,她要建一个绣花手工坊;建一座沂蒙挑花博物馆,这两件事,即是她的奋斗目标,又是她多年夙愿。可喜的是,这两件邢爱芝期盼的事业目前正在实施中。邢爱芝的梦想即将实现,她要带领沂蒙姐妹绣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