筐花、盆花、鞋样花, 喜花、礼花、雕刻花, 小纸拿到俺手里, 百花开在俺手下, 俺想剪啥就剪啥。 …… 潘素琴拿出一点儿斜三角的剪纸下角料,一边念叨着剪纸歌谣,一边将下角料又一分为二,轻盈地剪出形状,阳剪镂空,细细打毛……一把剪刀就是一支笔,随意游走间,一对活灵活现的小燕子和正翩翩起舞的蝴蝶就出现在眼前。“剪纸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热爱和坚持最重要。”潘素琴说,剪纸已完全融人了她的生活,跟她相伴50多年了,一把小小的剪刀赋予了她一个更加辽阔、内容更加丰富与美好的世界。 一、入门:母亲是她的启蒙老师 让潘素琴领略到剪纸之美的启蒙老师是母亲。“她是个心灵手巧的人,织布、剪纸、绣花没有不行的。逢年过节时,家里窗上、门上、墙上都贴上她的剪纸,看得心里美滋滋的。裤子磨破了膝盖,褂子上扯个口子,母亲都是剪个动物或花朵给我们绣上,让小伙伴们特别羡慕。”剪纸是美的,这种认知如一颗种子种在了潘素琴心田,7岁时,她就缠着母亲教她。母亲在忙碌之余,坐下来耐心地教她怎样剪喜字、对顶石榴、梅花、芍药、公鸡打鸣等传统剪纸图案,“先繁后易,先主后次,先里后外”的剪纸原则从那时也印在了心里。 二、创新:将儒家文化融入剪纸 大量的剪纸实践让潘素琴对传统图案有了“革新”意识:双喜可以中规中矩地剪,也可以剪成喜鹊登枝双喜、龙凤双喜、牡丹双喜呀,形状也可从传统的方形拓展到菱形、心形等。思路一改天地宽。在长期的思考和动手中,潘素琴的剪纸艺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她发现到处都是剪纸的题材,所有看到想到的风景、人物都可以通过剪纸展现出来,她深刻体会到了随心所欲的剪纸乐趣。 “我生长在孔孟之乡,从优秀文化中汲取了很多营养,能不能通过剪纸来体现、反哺儒家文化”这个念头让潘素琴激动不已,她拿起剪刀和纸就行动起来。怕开着灯影响家人睡觉,就蹲到洗手间边琢磨边剪,有一次从凌晨两点一直摸索到天亮,女儿如厕时才把她从剪纸世界中惊醒。“时间咋过得这么快呢?老觉得不够用。”潘素琴说:“刚创作《孔子》时,我是以阴剪手法剪的,就是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挖出眼睛、胡子等,剪成的孔子是红脸的。丈夫后来对我说:看红脸的孔子不舒服,你能剪成白脸的不?我听了他的建议,将阴剪改为阳剪,留下造型的线,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剪出了白脸孔子,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在她的努力下,《孔子》《孟子》《孟母断机杼》《孟母三迁》《孟母以诚教子》《孟母送子远行》等人物、故事,一一在她的剪刀下生动起来,穿越了2000多年的时空走近今人。 三、传承:只要喜欢学她就教 潘素琴是济宁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2017年8月,在第二届全国剪纸艺术比赛活动中获得“十佳剪纸表演能手”大奖。她不仅自己热爱剪纸,还想把这种美的艺术分享给更多的人:“喜欢学的我都教,只想把好东西传下去。 邹城市文博苑社区内,有一间潘素琴的工作室。目前,长期跟着她学习的弟子有25个,其中有两个出国了,在国外还坚持剪纸呢。带弟子,到文化馆、图书馆上公益剪纸课,到张庄、田黄、大束、郭里、石墙、北宿等镇街的孟子学堂当讲师,到文博苑小区、万佳阳光小区等社区开设剪纸讲座……潘素琴利用各种平台积极传播剪纸艺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传承是民间艺术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作为非遗传承人,让剪纸艺术深入到更多人的内心,让更多人了解它、喜欢它,是我的最大心愿也是我的责任。”63岁的潘素琴表示自己还不算老,还能为传承剪纸艺术再多做些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