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最美“五老”张宝联:用“心”奏响关爱曲

2023-7-26 18:00|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454| 评论: 0

摘要: 今年76岁的张宝联同志,退休前系德州禹城融媒体中心纪委书记,他为党和人民事业辛劳了几十年。在退休之后,本应享受天颐之乐,但他毅然加入到“五老”队伍中来,继续发挥余热,满腔热情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20多年 ...

今年76岁的张宝联同志,退休前系德州禹城融媒体中心纪委书记,他为党和人民事业辛劳了几十年。在退休之后,本应享受天颐之乐,但他毅然加入到“五老”队伍中来,继续发挥余热,满腔热情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20多年的关爱路上,他先后组建禹城市学雷峰关爱老干部老年人协会、禹城市关爱艺术团、老年健身队、禹城市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团、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等多个团队,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他被评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他的家庭获评“山东省‘五老’志愿者最美家庭”,被德州市委宣传部、老龄委授予“最美老有所为人物”等荣誉称号。相关工作事迹获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秉德及市委滕书记批示。

心系关爱,努力办实事办好事

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退休后,他主动到禹城综合高中做男生宿舍管理员,创办“宿舍课堂、中午课堂、晚间课堂、星期天课堂、家庭课堂”,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和课程辅导,受教育人数达6000余人次;到新湖社区“四点半课堂”义务给步云学校留守儿童上课。他还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家庭课堂”,免费进行课程辅导和政治思想教育600场次,受教育达2万多人次。他自掏腰包购买学生学习用品、捐赠图书,共帮扶困难学生20余万元。他主动到各个学校、社区等地开展义务宣讲活动260多场次,辐射带动青少年6万多人次。他说:“我退休后,比上班还要忙,每天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虽然又苦又累,但心里是快乐的,因为我觉得忙的有价值、有意义,我一定加倍努力,活到老,忙到老!”

身体力行,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关心下一代不仅是家长和学校的职责,更需要社会共同支持参与。感受非遗文化,就是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为此,张宝联致力于非遗保护,多次入村到户,采访非遗传承者,帮助其申请非遗传承人,并根据实地调查研究的资料撰写出版《妙手神掌缩骨张》《鲁西北木板大鼓》《流金岁月》等非遗题材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禹城的非遗文化。2013年6月,他创建了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目前团队内80岁的张心财、张连功分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彩戏法和“一勾勾”剧种传承人,其他队员的“指画”、鲁西北木板大鼓、西河大鼓、“四音”剧种等项目都已申报非遗。团内成员多年共演出200多场,让非遗在传承中绽放光彩。在他看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五千年创造出来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必须保护传承下来,决不能失传。”  

解忧纾困,帮老扶贫奉献爱心

乡镇2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深感农村老人生活艰辛。为此,他组建禹城学雷锋关爱老干部老年人协会,为困难老人送生活用品、打扫卫生,至今帮助216人。他为困难老农自费买来猪仔和鸡苗等,让他们喂养繁殖,增收脱贫。他还为聋哑老人和独身老人的孩子解决上学费用,累计捐钱捐物10万余元。

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2010年,他创建禹城市关爱艺术团,队员服装、道具和乐器都是他自掏腰包购买,团队内所有事务他都亲力亲为。为带来更好表演,他带领队员参加了老年大学音乐班和舞蹈班学习基本功,吸收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成员。目前,团队每年义务演出20多场,累计演出200多场次,观众达10万多人次,足迹遍布全市。他还担任文艺顾问,协助辛店镇后赵村、梁家镇后屯村、张庄镇邢庄村办起了老年艺术团。他说:“我们不止是要给老人们物质上的资助,更重要是给予他们心灵的温暖与精神的抚慰,用真诚的关爱去融化他们内心的孤独感。”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面对关爱青少年工作成绩,张宝联却说,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努力,才能使这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