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任城区发挥离退休干部独特优势,聚焦“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特色化、多元化的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擦亮了“本色家园 运河晚晴”老干部志愿服务品牌,彰显了老干部工作的时代价值。 聚焦为“老”服务,托起最美夕阳红。实施“银龄互助”计划,推行“以老助老”服务模式,鼓励相对年轻、身体健康的退休干部志愿者帮扶困难、空巢高龄老人,助推形成一代帮一代、低龄扶高龄的波浪式互助养老良性循环。探索成立“老吾老”志愿服务队、“幸福来敲门”巾帼服务队等为老志愿服务队6支,定期为辖区高龄、空巢、特困以及残疾老人提供上门打扫、做饭、维修、代购、陪聊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件次。其中,由热心老党员组成的济阳大街社区“大姐帮帮团”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辖区内空巢独居、生活困难的高龄老人,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 聚焦为“小”服务,传承红色基因。以省市县合力解题——“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项目作为重要抓手,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参与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网吧监督、义务护学、安全教育等活动。先后打造“五老”工作室12个,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1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22个,聘请一批老同志为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开展“关爱成长 普法先行”“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260余场次。区老干部宣讲团团长高延安利用传统节日深入社区、学校为青少年讲解家风家训课120余课时。区老年书画研究会携手“七彩暑托班”为2000余名青少年免费授课。 聚焦为“困”服务,扶贫帮困解难题。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发动老干部志愿者认领“微心愿”,瞄准困难群体最急需、最迫切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把温暖和关怀送到居民群众心坎上。“老妈妈爱心针线坊”志愿服务队的老党员们为困境儿童和孤寡老人缝制新被褥、新棉衣万余件。“八一”老兵服务团开展家庭调节、助老扶老、治安巡查、红白理事互助等服务项目,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区水务局老干部田志奇为居民义务维修十余载,服务周边群众3万多次,为社区群众节省维修费用50多万元,入选济宁好人榜。 聚焦为“心”服务,培优社会心态。发挥老干部志愿服务自身所蕴含的精神道德力量,促进在社会上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依托“习语润儒乡”老干部宣讲团,拓展为“心”志愿服务活动,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需求,进行精准化、个性化心理辅导。先后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小课堂”等主题活动200余次。组织老医生志愿服务队,在社区、村居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老年心理评估等工作,为广大群众开展义诊活动90余次,发放生命关怀和健康科普宣传材料数万份,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聚焦为“民”服务,用心用情办实事。实施“老干部赋能基层治理”专项活动,广泛开展“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助力社会和谐共建。以社区老党员为主体组建了“平安巡逻”“银发创城”等11支志愿服务队,开展交通劝导、卫生清扫、安全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制定《实施意见》推动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引导老干部、老党员在社区亮出党员身份,在社区把作用显出来,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楼栋长、小巷管家等,全区30余名老同志在社区实现“再上岗”。老党员何国珩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光荣称号。竹竿巷社区爱心驿站党支部书记王福银坚持志愿服务二十余年,带领爱心驿站的老党员、志愿者们开展义务调解、爱心帮扶、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