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潍坊安丘市老城区一条狭窄悠长的小巷,朱瑞祥小小的“工作室”映入眼帘。两室一厅的蜗居填满了成堆的书籍,电脑、摄像机等工作设备陈列其中,缕缕阳光给屋内增添了一丝暖意。 朱瑞祥退休后一直热衷于地方文化研究,二十余年来,他致力于编纂安丘植物图鉴、收集整理民间史料、保护方言、科普教育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陆续整理出版多本读物,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30余项,是安丘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植物研究专家、山东大学语言科学实验中心语言文化顾问、安丘市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新时代优秀科普工作者。 光影情缘,记录家乡一草一木 提起朱瑞祥,熟识的人都知道他最喜好摄影。年轻时他就是出了名的摄影发烧友,经常带着相机游走在安丘的大街小巷。他尤其爱拍花花草草,家里阳台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用来做研究的盆栽。刚开始拍植物只是个兴趣爱好,后来随着手里积攒的照片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充裕,朱瑞祥就萌生了对安丘植物进行全面拍照、整理成书的念头。 成书之路多有艰辛,一些不常见的植物多生长在山岭田间,他一有空就漫山遍野地跑。为了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他查阅了大量植物学方面的书籍,又自学掌握了Photoshop、视频剪辑、排版等新技能。拍摄过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一些植物生长周期长,拍摄起来往往要持续好几年,有时候还没来得及拍完,植物就死了或者被动物啃了,他便把植物挪回家自己养。有时候为了拍植物的开花过程,他甚至进进出出一晚都不睡。就是他身上这股劲儿,经过了十多年的搜寻拍摄,三四年的日夜整理,涵盖了146科598属约1400种的《安丘植物图鉴》,终于在2015年12月出版。 著书立言,弘扬传承地方文化 朱瑞祥不光喜爱摄影,还喜欢研究历史文化。为详细记录安丘技艺,使这些技艺从“小民间”走向“大社会”,他不畏繁琐艰辛,凡能找得到的技艺传承人必会亲往拜访,文字记录,摄像录音,力求留下一份完整准确的文字音像资料。经过几年搜集整理,记录了各种技艺近200项、44万多字的《民间技艺》成书了,分为手工制作篇、农事食品篇、说唱民俗篇、传统美术篇四卷,为研究安丘文化艺术史、民俗社会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老城忆旧》是朱瑞祥另一本研究安丘历史文化的作品,说起这本书的成因,还颇有一番机缘。最初他搜集了一些关于安丘老城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发到网上,意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网友们纷纷鼓励他将安丘老城的研究整理工作继续下去。于是朱瑞祥凭借儿时记忆,又加上多方求证,成功复原绘制了1948年前后的安丘老城图。期间他多次走访安丘高龄老人及事件亲历者,还原了70年前安丘的城墙、街道、寺庙、牌坊、集市、店铺,记录了老安丘的婚俗、丧俗、农谚以及各种历史事件,朱瑞祥把这些材料集结成册,这便是后来的《老城忆旧》。该书洋洋洒洒35万字,生动再现了老安丘的古城风貌和人文场景,安丘老城图也附在其中。 朱瑞祥还是当代徐霞客徒步齐鲁文化行俱乐部的一员,他在团队中负责拍照、后期排版,《千秋汶河》《行走渠河》《文化潍河》三部著作中上千份历史与水文资料、万余幅图片、几百万字都是他排版制作打印成册的。 传承非遗,倾心守护缕缕乡音 “现在的年轻人都讲普通话,方言看起来似乎没用了,但实际上方言是地方文化,如果安丘方言消失了,那么安丘的地方文化就会消亡一半。”交谈中,朱瑞祥熟练地操作着电脑,正在剪辑自己录下来的方言音频。从1999年起,朱瑞祥便开始了对安丘方言语音的研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乡音,留住属于安丘人的记忆。 这个工作并不容易,工作量非常大。他先是多方收集安丘方言的有关资料,包括俗语、歇后语,特别是民谣。他得空儿就去听一些老人唱民谣,他们唱,他就录,录下来后就在电脑上回放记谱。为了加快整理速度,他“招兵买马”,找了一批热心方言保护的老干部、老教师,大家能写的写,能讲的讲,各显神通。现在以朱瑞祥为发起人的民间方言保护群体已经发展到一百多人,累计收集录音资料三千余条。 但对于研究方言来说,纸质书有个很大的局限,就是只有文字,没有声音。所以朱瑞祥在整理《安丘方言语音》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把这个考虑在内。他花了三个月的退休金专门装备了一间录音室,成立了“安丘方言语音录音工作室”,把书里的文字一一用安丘方言录音,连同收集到的民谣、儿歌、戏曲、曲艺、叫卖声等等,全部制作成二维码附印于相关文字之后,读者用手机扫码即可收听。 朱瑞祥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方言资料引起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岳立静教授的注意,岳教授从事方言研究多年,对朱瑞祥的方言保护工作十分关注,多次来安与朱瑞祥切磋交流,并与“安丘方言语音录音工作室”合作开展方言调查。谈起朱瑞祥,岳立静教授说第一次见朱老师这样的民间方言爱好者,工作起来认真负责,精力充沛,问什么都知道。 由于多年研究保护方言的努力,2022年朱瑞祥被评为安丘市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丘方言语音”的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被聘为山东大学语言科学实验中心语言文化顾问。 走进校园,科普润泽少儿心田 “有一次我去北京走亲戚,带去了安丘的特产柘山花生,他们家不到10岁的小孙子问我,花生是不是在树上结的呀?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提起这件事,朱瑞祥十分感慨,“现在的孩子生活常识很匮乏,只知道蔬菜水果是从超市买的,但怎样生长出来的却很少有知道的。”为此,他编写了《认识身边的植物动物》,作为科普读物,免费赠给孩子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补充基本常识。 “取得一点成果不是终点,分享出去却是起点,能延长成果的生命线。”朱瑞祥说。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朱瑞祥极具社会责任心,为了更好给学生们科普知识,他经常到中小学校举办科普讲座,引导青少年走进自然、热爱科学。每一场讲座他都精心准备,力争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讲解出最好的效果,先后举办科普讲座200多场,受益群众1.5万余人次。2019年,山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科技协会、省科技厅授予朱瑞祥“新时代优秀科普工作者”称号。 现已82岁高龄朱瑞祥,依然痴迷文化研究,热情不减当年。每当别人调侃他“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折腾啥”的时候,他都淡然一笑。留住家乡文化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而隐藏在最深处的,是他对家乡深沉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与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