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心得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老干部红色宣讲员、省立三院退休党员 吴哲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在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述,近日我又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离退休干部党员肩负重要职责使命。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融合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也是四大古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明而鉴之,理而论之。红色文化是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中国的红色文化先驱们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神州大地上,就有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呐喊与斗争,就有了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流血牺牲、就有了鲜血染红的镰刀斧头、就有了前赴后继的革命、就有了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文化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也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互相渗透性、互相关联性。红色文化彰显了文化自觉和自信,必须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红色文化必须与传承、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种文化都丢不得!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多地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民族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民族精神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顾炎武所处的时代,民族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国内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比如革命年代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新时代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都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加强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始终坚持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统一,不断加强共产党员的思想建设,时刻警醒广大党员不忘初心,不断提高全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离退处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将他们的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时空优势和情感优势与红色文化宣讲相结合,谈体会、拍视频,将红色宣讲送进高校,收到很好的效果。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杨兆雄同志已是89岁高龄,依然到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青年师生讲述抗美援朝故事,重温峥嵘岁月,激发了师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省立三院院党委组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将莱州西海地下医院旧址作为省立三院红色文化永久教育基地,还专门召开别具生面的主题教育课,请曾和首任院长王利华同志在西海地下医院并肩战斗、共同救治伤员的老八路的女儿来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把红色文化及革命精神植根于每个共产党员的心中。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相互交融、激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凝聚起改天换地的巨大动力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让我们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新赶考的路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