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喷香喷香的高密炉包!凤鸣高天密水长,高密的炉包特别香,山东名吃名呀名天下,最美还是炉包香。高密是个好地方,高密的炉包特别香……”游客们来到高密红高粱影视城,总会在这里看到一位身穿红色马褂的演员,边唱边介绍山东名吃——高密炉包。游客们被热情的歌声吸引,纷纷驻足围观、购买品尝。 这首歌是潍坊高密文旅局退休干部张竹林,为外地游客介绍高密炉包精心改编的,也成为高密众多老干部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献计出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高密旅游热度的持续升温,高密市委老干部局结合本地文旅产业发展,积极搭建离退休干部干事平台,架起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发挥余热的桥梁,一大批拥有专业特长、积极热心的老同志,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助力城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 建言献策 深挖旅游文化底蕴 “建议景区嵌入更多我们高密本地的历史文化元素,既可提升景区品味,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五龙河景区文化项目建设座谈会上,高密市人文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的老同志们,提出将景区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增强景区文化内涵,传承保护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没有文化的景点只是标本,少了文化浸润的风景,游客记不住,过眼就忘。”高密市政协原主席田绍义说。 在高密离退休干部中有一大批像田绍义这样的“旅游文化通”。为充分发挥这些离退休干部的优势作用,2020年以来,高密市委老干部局以离退休干部党员分类管理为抓手,不断充实拓展“活力型”离退休干部党员人才库,老同志们用各自擅长的本领,展现着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林业发展中心退休干部王寿平编写古树苗木游览图,服务当地旅游;人文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的老同志们坚持多年编纂完善《高密方言词典》,推介高密方言文化;市老年大学退休干部王文山挖掘整理大洪村文化历史,历时两年绘制成《待鸿古村落图》,让胶河流域古村落重新“复活”,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旅游文化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库’里十分活跃的一部分,我们充分发掘老同志的优势和特长,引导组织他们聚焦助推高密现代化临港新城建设,发挥优势、服务大局。”高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鹿名说。 传承历史 擦亮红色旅游名片 自费行程1.3万公里,到过高密80多个村庄,采访200多位老党员、老战士,采访记录40多万字,拍摄图片3000多幅……从2019年至今,高密“五老”志愿者邱昭山利用业余时间,探访高密红色革命遗址,挖掘红色革命故事。 “如果不抓紧时间,那些感人事迹会随着他们生命的消逝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2019年清明节,邱昭山在高密市柴沟村村史馆参观时,了解到该村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20多名老兵仅剩一人在世,他顿然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要给后代留下点儿东西。”这是他开始“探访红色高密”之旅的主要动力。他走村访户,深入挖掘收集文字、图片等鲜活资料。截至目前,邱昭山采写的“探访红色高密”系列文章已有40多篇,约300万字,其中结集出版的《熔岩——探访红色高密》图书,全景式反映了高密从大革命开始到新中国建立初期,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30年红色革命历史征程,丰富了高密红色旅游文化内容。 为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作用,高密市委老干部局成立了“离退休干部红色宣讲团”,专门组织邱昭山等老同志到机关、学校、红色旅游景点作专题报告、讲解咨询,得到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外地游客的好评,他们的事迹先后被山东电视台、“学习强国”、高密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志愿服务 提升旅游服务温度 “远在5000年以前,高密市境内就有人群聚居。春秋时为夷维方国。”在高密非遗文化博物馆,离退休干部党员周立新在为游客讲解,没想到游客中的一名同志突然发问:“古代高密为啥叫夷维?” “我要是之前没有点儿知识积累,还真就叫他给问住了。”周立新笑着说。 “《说文解字》解释‘夷’字由‘大’和‘弓’两个字组成,本意是持弓之人。远在5000年前,高密就有人聚居,生活在此地的先民善于制作弓箭,渔猎是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这里的土著居民就被称为‘夷人’,‘夷维’即善于制作弓箭狩猎的东方之城。‘夷维’的‘夷’也有平安的意思,比如‘化险为夷’。” “不虚此行!”“没白来!”周立新的一番解答赢得了游客们的交口称赞。 四月份以来,高密各景区游客日渐增多,周立新和众多离退休干部党员一起带头“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开展志愿服务达130余人次。他们主动靠前进行道路引导、讲解咨询、温馨提示、爱心帮扶……,向广大游客传递着“红马甲”的温暖和真诚。 “游客需要在哪里,我们离退休干部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景区里一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的优质服务提升了游客满意度,为高密文旅事业贡献了银发力量。”高密市委老干部局组织指导科科长宋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