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权衡: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2023-5-24 16:5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29| 评论: 0|原作者: 山东省卫健委老干部红色宣讲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权衡

摘要: 最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正在进行,我有感如下。五十几年前,我和我的一些同龄人貌似机缘巧合地从全国各地集结到山东医学院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学医生 ...

最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正在进行,我有感如下

五十几年前,我和我的一些同龄人貌似机缘巧合地从全国各地集结到山东医学院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学医生涯。在开学典礼的第一次全院大会上,学校领导明确告诫我们,毕业后要当一名合格的医生,要健康地为党工作五十年。从此,健康地为党工作五十年,成为我一生追逐的梦想。

六年的校园生活,虽然因为“闹革命”,耽误了一些时间,但作为“老五届”的成员之一,毕业时遵循“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手提一捆衣裳,肩扛一床破棉被,欣然坚定不移地奔赴农村最基层。

那时的公社卫生院(现在叫乡镇医院)一般是只有十几到二十几间平房小院,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工作人员。没有水,洗洗涮涮,甚至喝口凉水,都要到很远的公用水井去、去挑没有电,晚上看病拿药打针要点煤油灯照明,手电筒就是很好的家用电器没有食堂,各人拿着饭碗去公社大院打饭。医院的医疗设备就只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和几具反复使用的玻璃针管,甚至连最必须的高压消毒锅都没有。也许正是因为这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简陋的医疗条件,拉近了我们和广大农民朋友的距离,锻炼了我们独立诊治疾病的能力。

因为农村落后,农民贫苦,致使危重病例,包括一些传染病,发病率相当高。因为患者出行交通不便,医生出诊成了“家常便饭”。无论酷暑盛夏,雷电交,还是风雪严寒,冷风刺骨,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只要病人家属一声招呼,我们医生背起药箱就要出发。步行几里十几里不在话下。那时很少有自行车,医院里唯一一辆“公车”是专供防疫用的,医生出诊只能靠“11号”,遇上恶劣天气,要是有哪个生产队开一辆拖拉机去请医生,那就算最高礼遇了。

光阴荏苒,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初懵懵懂懂学医,有的充满热爱,最终却因为现实的无奈而离开。有的却始终酷爱这份充满科学与艺术的职业,并献身终生。我属于后者。从公社医院先后调到县医院省级医院,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热爱的这份工作默默奉献。然而时光不饶,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我,医疗为一种职业,也许很快就要划上一个句号。或许这个句号并不完美,至少对我说是这样。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医学科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各级医院高楼林立环境优雅舒适,医疗设备先进齐全,诊疗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以往的许多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一些新的病种又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肆虐三年的新冠病毒就是对医学和医务人员的严正挑战。而医学依旧是一门不完善、不完美的科学。要逐步解决医学上的一道道难题,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从医者去探索,去发现,去挖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医学的奠基者吴孟超教授96岁高龄仍然工作在临床一线,坚持为病人做手术。80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出谋划策,指导工作。他们不愧为先行者和领路人。与他们相比,古稀、耄耋又算得了什么!

五十多年的从医路,饱尝了执业的酸甜苦辣。感受过世态的炎凉冷暖,分享过患者及其亲属们满意的笑容,看惯了病人渴求的眼神,听多了家属们撕心裂肺的呼唤……所有的一切都使我们越来越明白,医学不仅是治病救人,也不单纯是修复组织和器官,而是一项充满人性关爱的高尚艺术。

现在,拿听诊器和手术刀的人很多,持有执业医师证的人也很多,穿白大褂的人更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医生看见的不应该是一个衰竭的器官,也不应该是一具呻吟的肉体,而应该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完整的人。

医学是仁爱而不是冷漠是科学而不是迷信,是过程而不是终点。这正是我们要永远追逐的梦,美轮美奂。为之奋斗,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的目标之一。从党的十九大的健康中国战略,到党的二十大的健康中国建设,为我们将来的五年乃至更长时间,规划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承担起这份光荣而艰巨的责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一息尚存永无止境。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