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雨水增多,气温渐升 甘蔗进入了拔节生长的黄金期 80岁老农莫冬生 迎着朝阳,起了个大早 奔走在蔗地里 为甘蔗除草施肥、指导果农技术…… 忙得不亦乐乎 甘蔗种植,是他一生最重要,也是最幸福的事业
莫冬生是浙江温岭泽国镇的一名农科员。1972年,莫冬生参加农技研究推广工作,2003年退休后,他怀着对农业的深厚感情,依然扎根在家乡的蔗林,与果农们一起耕耘着“甜蜜事业”,助力当地乡村产业发展。他曾被推选为“浙江省甘蔗协会副会长”,荣评“温岭市农函大优秀辅导教师”“2022年度温岭甘蔗产业共富带头人”,研究的果蔗新技术项目被温岭市评为“2005年度农业丰收二等奖”,2020年被台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授予年度优秀实施项目奖。 一、深入研究,念好共富“甜蜜经” 温岭市泽国镇素有“中国甘蔗之乡”的美誉,甘蔗是当地的第二大特色农业,也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打响家乡特色“农耕”品牌,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莫冬生在退休后挑起果蔗研究所所长的担子,积极探索甘蔗种植新路子。一年四时,莫东生辗转于全国各地开展果蔗基地和市场考察调研,掌握各甘蔗产区品种配置、种管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经验做法,并进行提炼总结。每日实地查看、跟踪调研果蔗植株长势情况,摸索果蔗生长发育规律,并进行各项科学试验,最终开发出果蔗设施秋植栽培“三防”技术(防冻害、防高温烧苗、防倒伏),如今,该栽培技术技术已被较广泛地应用到泽国的甘蔗种植中,使亩经济效益翻了整整一番,既甜了甘蔗的汁,又甜了村民的心。 此外,他还和市农业专家一起,从1983年便开始引种培育本地果蔗品质“温联”,经过反复筛选,“温联”牌果蔗具备了皮薄、茎粗、纤维少、肉松脆、果汁多、口感好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从2000年开始,“温联”果蔗已经连续五年获省农博会优质农产品金奖,成了温岭市五大农业产业化之一。 二、派送技术,传递兴农“接力棒” 走进泽国镇高坦村的甘蔗林,总能看到莫冬生活跃的身影,他行走在田间地头,化身农技“派送员”,和果农们点对点、面对面地交流果蔗生长状况及培植经验,手把手地传授技术,打通农业技术到田地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为适应新时期网络化需要,莫冬生还积极探索“互联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创建温岭市果蔗技术网群,周边果农们可以在线交流互动,莫东生也会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指导服务,“莫老的指导,总是很及时、很受用”,果农们纷纷赞扬道。 为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普及工作,2014年,莫冬生建立温岭市果蔗专业技术协会,业务范围涵盖果蔗生产交流、科技推广、技术协作、培训研讨、咨询服务等,是交流学习农业技术的综合平台。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与省农业厅、农科院,市农业部门、科协、民政局紧密联系,通过聘请专家定期到协会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农户与专家间技术的牵线搭桥。 三、汇编资料,送上果蔗“知识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为促进市果蔗产业可持续发展,莫冬生在攻关农业科技项目中,积极开展温岭果蔗文化建设档案工作。他来回于果蔗基地间,深入了解记录各基地信息,并建立包含文字、图片、声像在内的丰富完整的“数据库”,现已积累科技资料汇编66篇,字数达32.6万,图片355篇。同时,进行预归档工作,强化文件资料日常管理,并对档案里缺项、漏项及时完善,确保档案资料收集完整、归档准确、便于查找和利用。 果蔗文化归档,这不仅是对温岭本土果蔗文化的一次梳理和总结,也为果农们送上了一份“干货满满”的果蔗种植“知识营养套餐”,为他们在基础保障、耕种收果方面提供了贴心服务,推动果蔗增产提质,充实果农“钱袋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