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已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滨州阳信鼓子秧歌表演盛况空前。鼓子秧歌,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其发源地洋湖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秧歌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鼓子秧歌与胶东秧歌、海阳大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鼓子秧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当地广大“五老”积极参与,身体力行,为当地“鼓子秧歌”文化的发扬壮大贡献了“五老”力量。 一、“五老”组织鼓子秧歌表演培训班,让本土秧歌人才“多起来” 为了更好地培养本土秧歌人才,阳信县的王贵普、杨增歧等10余位本土“五老”艺术家,通过走访鼓子秧歌民间老专家、老艺人等方式,整合收集当地鼓子秧歌相关资料,编制《鼓子秧歌校本课程》《鼓子秧歌阵法汇编》等教材,并开设鼓子秧歌表演培训班。数年来,已累计开设秧歌表演培训班15期,培训鼓子秧歌人员3500余人次,艺术指导与提升25次。通过组织专业艺术培训,当地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鼓子秧歌表演的队伍中。如今,阳信县洋湖乡的鼓子秧歌队有几十支常年活跃着,担任着对外传播演出的重任,也肩负着传承鼓子秧歌非遗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二、“五老”参与“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让文化基因“扎下根” 为培养年轻一代对本土非遗文化的兴趣爱好,在下一代心中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广大“五老”纷纷响应号召,以“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为纽带,立足“艺术展演常态化、推广普及全龄化”理念,积极开展鼓子秧歌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授鼓子秧歌传统技艺。 一是实现“鼓子秧歌”五老进校园全覆盖。鼓子秧歌“五老”宣讲团定期到中小学进行手把手培训,累计培训中小学生3000余人,实现全乡9所中小学全覆盖。 二是创新“鼓子秧歌”五老进校园模式。广大“五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鼓子秧歌巡演、鼓子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进校园等活动,向广大师生多角度、立体化展示本土非遗文化。 三是拓展“鼓子秧歌”五老进校园内涵。广大“五老”以鼓子秧歌为媒介,同时向中小学生介绍家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种下爱家乡、爱祖国的文化基因。 三、“五老”参加“鼓子秧歌”演出活动,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每逢节假日,广大“五老”干部变身为鼓子秧歌队员参与其中。“让鼓子秧歌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是我们这些老同志们的使命。”今年74岁王贵明老人退休前是原阳信县统计局局长,他在秧歌队里是一名鼓手。“我参加鼓子秧歌表演已经40多年了,现在我们祖孙三代都在跑鼓子秧歌。”今年七十岁的王学全老人是洋湖乡张杨村的一名退休老干部。“我在秧歌队里的角色是跑伞!”现年68岁的高云忠老人退休前是洋湖乡文化站的站长,他是2018年加入秧歌队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通过老带少,鼓子秧歌队伍里的年轻同志们秧歌水平提高了,信心增长了,热情高涨了。洋湖乡的鼓子秧歌表演也频频走出阳信,走向全省乃至全国。洋湖乡“鼓子秧歌”与省剧院和市县文化馆确立长期合作关系,累计投入200万元修建张杨村老年大学教学点,包含了文化广场、秧歌展厅、乡村大舞台等活动平台,连续10年组织乡、村两级鼓子秧歌展演。尤其,2021年作为全国村晚展示点,以“传统文化迎新春”为主题,承办录制了“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我们的美好生活”村晚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