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沂蒙大地上,有这样一位老人,在职期间是人们公认的“老黄牛”式的党员干部,退休后一如既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优势、奉献余热,积极投身全县旅游宣传、红色文化挖掘、颜真卿文化研究、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以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名优秀退休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最美‘五老’”“临沂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等荣誉称号。他,就是临沂费县退休老干部魏宝玉同志。 爱岗敬业当标兵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魏宝玉对待工作的真实写照。在职工作40年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魏宝玉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是人们公认的“老黄牛”式的党员干部。 1968年11月,魏宝玉被下放县化肥厂当锅炉工人。他对此没有一句怨言,始终认为“党员就是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党把自己拧在哪里就该在哪里发光出力”。当时,厂里没有现成的锅炉操作书籍,他就没日没夜地自己查抄资料,即使仲秋、春节也呆在厂里挑灯夜读、刻苦钻研,最终编写出了八章数万字的《三回程锅炉操作笔记》用以指导操作。平时还精心熟练掌握了由机修工负责的简易维修技术,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操作工分内分外的工作。一次换班检查时,魏宝玉发现锅炉因膛底结焦堵住出口不能正常运转,技术员查看后说只能等锅炉凉下来后再维修。为了尽量缩短等待时间恢复生产,他在停炉冷却不到2个小时后,就不顾众人劝阻,一把拿起浸了水的麻袋披在身上,钻进仍然发烫的灰箱,用铁杵一下下地击捣结焦。由于冷却时间太短,灰箱的温度仍然很高,披在身上的湿麻袋很快就被烤干,魏宝玉的头发都被燎焦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手臂不停地往下滴,工友们都喊他出来。但他一边让工友递水进来浇在麻袋上,一边用力地击捣着炉底的结焦,直到完全捣碎才爬出来。这件事后来在厂里传开,工友们都称赞他是“不要命的魏革命”。 正是凭着这种对工作的热忱和负责,魏宝玉在职40多年里,先后获得公社五好干部、市县学雷锋标兵、省政协优秀文史工作者等各类荣誉称号50余次。 无私奉献活雷锋 魏宝玉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小学时母亲不幸病逝,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因此,他始终对党、对人民、对社会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几十年如一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多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 1963年,魏宝玉参加了省委曲阜社教队,经常帮助群众干农活,还自己掏钱买些东西看望困难群众、军烈属。有一次,有块农田因地势低洼排水困难,眼看着好好的庄稼就要涝死,魏宝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拉上几个同志一起,挖了一条长15米、深1米的排水沟,保住了地里的庄稼。每年冬天下雪,魏宝玉一定会早早起来,“承包”整个家属院的扫雪任务,50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住在一起邻居们谈起他,都异口同声地说:“老魏人勤快啊!有他在,我们家属院永远是干干净净的!” 他还积极联系南京爱德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来费县开展扶贫助教,先后资助50多名孤儿和一批特困儿童、残疾少年。魏宝玉关爱帮助的多名孤儿如今都已成人、成才,一直和他保持着密切联系。除了以身作则践行雷锋精神,魏宝玉还积极向青少年宣传雷锋精神。他经常到费县中小学校作学雷锋体会宣讲,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魏雷锋爷爷”。即使在北京照顾孙子期间,他也不忘宣传雷锋精神,不仅主动联系孙子就读学校担任了志愿者,还经常到公园、景点等地宣传雷锋精神。 退而不休献余晖 2003年,60岁的魏宝玉到了退休年龄。身边的朋友都说他该在家里打打牌、钓钓鱼享享清福了,家人也希望他能多照顾照顾家庭,但魏宝玉却没有这样做。他考虑到自己长期从事旅游开发、颜真卿文化研究和红色资源挖掘等工作,担心突然抽身会影响这些工作的开展,于是主动请缨、身兼数职,先后参与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的筹建和《费县奇石志》编纂出版工作,挖掘整理了费县琅琊颜氏发祥地和颜真卿的大量史料,在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相关新闻、论文等上百篇。熟悉他的人都说,魏宝玉是一个“比没退休的人还忙的大忙人”。 2009年,为深入挖掘弘扬颜真卿文化,县里决定创办《费县颜真卿研究》季刊,魏宝玉任主编。创刊初期,困难重重,编辑部只有一名年轻工作人员,在魏宝玉的带领下,这个小小的编辑部编出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期刊,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身边的朋友不解地问:“办杂志到处求人写稿,不但没有报酬,还得倒贴交通费、电话费,你这是图的什么?”魏宝玉微微一笑没说什么,但他心里却无比坚定:能让更多人了解颜真卿文化、了解费县,付出再多也值得! 幼年艰苦的生活经历,让魏宝玉对青少年的培养工作格外热心。他曾满怀深情地说:“如果没有党和人民的关怀,我不可能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关心下一代是我毕生回报党和人民的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县政府工作时,魏宝玉走遍了全县的中小学,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而奔走忙碌。他曾满怀深情地说,当时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让学校有一间危房,不让一个儿童辍学。退休后,魏宝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作为费县多家艺术组织的创建人,魏宝玉一直关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长期参与青少年中开展各类活动。看到许多学生写不好字,他积极呼吁,主动联系书画学校在全县开展青少年书画教育活动,邀请书画老师到学校现场教学,牵头举办全县中小学师生书画大赛等活动。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感恩教育,也是魏宝玉多年来一直致力的工作。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积极邀请费县籍人民英雄孙伯启和抗大老前辈乔志学、傅泉等,为全县青少年学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教育孩子们了解历史、珍惜现在。他积极参与筹建的辛锐烈士纪念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和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等,如今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大批青少年前来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更好地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魏宝玉自己购买了数码照相机,在68岁的高龄学会了操作电脑,建起了博客。每次关工委活动,他都扛着相机到场采集照片,回家后顾不上休息就连夜编发博文照片,宣传费县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目前已累计发表关心下一代内容的博文200余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耄耋之年的魏宝玉,用自己温润如玉的品格和默默无闻的奉献,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道德的坚守和对下一代的关爱,书写在了蒙山沂水之间,这种精神温暖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去学习、去感悟、去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