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滨州惠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创新运用“1+3+N”工作体系,围绕“1条主线”“3个载体”“N项活动”,扎实推进红色基因教育走深走实。 “1条主线”,贯穿红色基因教育全过程 惠民县关工委以《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文件为主线,在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文件,县委副书记、县关工委主任李洪涛对贯彻落实好《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做了重要部署强调,要把贯彻《文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关工委工作特别是传承红色基因工作的总目标、总抓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穿红色基因全过程。 “3个载体”,突显红色基因教育主阵地 充分发挥“五老”在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五老”是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惠民县成立“四史四进”宣讲团,邀请“五老”志愿者李向阳、路公、县委党史高级讲师刘连玉、党史研究中心孟书军、档案馆武伟军、封秀丽等党史专家加入关爱团,深入机关、社区(村居)、学校、教育基地等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论宣讲活动35场次,受教育青少年10000余人。6月8日,县档案馆“五老”人员走进皂户李镇中心小学,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档案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讲述惠民县巾帼英雄吴洪英的故事,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红色故事和老渤海精神,立志努力学习,努力成长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9月1日,“五老”志愿者李向阳走进晨光实验学校,开展秋季开学第一课红色基因教育主题宣讲。“五老”队伍在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持续发挥作用。 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第二课堂”阵地作用。惠民县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众多。现有各类教育基地57处,其中省级教育基地3处,市级教育基地26处。惠民县依托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红色研学游、红色基因传承等。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武定府衙联合打造青少年红色教育主题研学游活动,通过参观红色展厅、观看红色电影、体验军粮运送等活动,了解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归化党性教育基地默默守护陵园29年的老党员赵银亭,每逢“七一”“清明”等节日,就向来参观的青少年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教育青少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传承红色基因”。而在校园之内,很多学校通过打造红色校园、文化长廊、历史展馆等设施,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孙武街道中心小学建成党史馆,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受红色教育;在县实验中学,打造的长征走廊,从红军长征开始,到最后到达胜利会师,“重走长征路”的过程,就是感受革命艰辛的过程,提醒大家勿忘来时路。校内校外教育阵地双结合,让青少年的红色教育无死角、全覆盖。 推动家庭红色基因教育,打通红色教育最后一公里。家庭是教育引导青少年、开展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要场所。惠民县关工委把开展红色基因教育与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相结合,不断深化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指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开展家长与孩子共上红色教育课,让家长也成为红色教育的宣传者、教育者,让家庭成为孩子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与妇联结合,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进镇办、进社区,以微课堂的形式深入社区进行宣讲,截至目前,已开展家庭教育讲座10余场。 “N”项活动,推动红色基因教育见实效 今年以来,惠民县以“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喜迎党的二十大”活动为抓手,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办“暑期传统文化公益课堂”,开设二胡、剪纸、书法等传统公益课程,在开班典礼上,邀请“五老”志愿者做红色基因宣讲,开班第一课也是红色教育第一课。举办“青少年党史学习月”系列活动,通过参观教育基地、开展红色宣讲、红色主题征文、制作红色手抄报,在参与中感受红色基因的魅力。举办“喜迎党的二十大 翰墨抒党恩”老少书画作品展,展览共展出作品230余幅。其中老同志作品170余幅,青少年学生作品50余幅,用作品抒发对党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