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奎文区老干部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承的同时,通过文艺汇演、诗朗诵、宣讲等方式,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初心、匠心、热心。 初心如磐担使命。被评为“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的老党员谭希同,是原潍坊烟叶复烤厂副厂长,现任廿里堡街道鑫叶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书记。1532文化产业园(原潍坊烟叶复烤厂)“技能提升大练兵”培训活动中,他是对百年厂史侃侃而谈的授课教师,倾情讲解老厂的发展历程和光辉业绩,带领年轻工作人员逐处观摩讲解园区古建筑的沿袭变革历史;夕阳红志愿服务队中,他是积极向上的“领头雁”,组织广大退休老同志为建设青少年教育基地——大英烟厂殖民统治博物馆,四处挖掘厂史资料;鑫叶党总支中,他是责无旁贷的老书记,组织开展的“红色记忆映初心”回家之旅活动深受老党员喜爱, 老同志们集体观摩他们曾经挖过的地道,回忆当时的热血青春,唱起地道战之歌,隐隐的泪花中闪烁着终生不忘的爱国情怀。 匠心长者连四海。今年76岁的优秀“五老”志愿者陈玉林,生长在江北的小苏州、鸢飞鱼跃的风筝城,他将传承和弘扬风筝文化作为一生的事业,退休后也未曾停下脚步。他创新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新形式——“潍坊风筝艺术展”,联合北京、天津、南通等风筝爱好者,组织创办“中国风筝艺术展”,先后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和英国、丹麦、意大利等多个国家举办200多次风筝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新媒体时代,他积极创办“潍坊风筝文化网上公益课堂”,线上开展风筝教学,线下组织风筝DIY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新兴自媒体“抖音”发布750个风筝文化传承短视频,全面扩大风筝文化的影响。 热心服务增光彩。东关街道润心党支部书记李道光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党员,2015年他自愿报名成为潍坊市博物馆志愿者,目前志愿服务时长达3200小时,每年在馆服务100多次,获得中国博物馆“十佳优秀志愿者”称号。馆中潍县名人郑板桥最爱用的一枚“七品官耳”印章,是好友高凤翰专门刻赠的,为弄清二人互赠印章的由来和交往的故事,李道光两次专程驱车到胶州三里河“高凤翰博物馆”购买相关书籍,广泛查阅历史资料,终于找到了当时的隐藏故事,在志愿服务中为更多的参观者传颂这段友谊佳话。“每一件珍品都是一个故事,要讲好就要下功夫,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把文物讲活,吸引观众。”李道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