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碧水北送,扬波千重;长河泱泱,利泽万民。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2021年初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专题调研南水北调。 今天,清澈的江汉之水,过巴山、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奔流上千公里,入华北、进北京……中华大地上,前所未有的“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正在勾勒。放眼上下5000年民族奋斗史,何等气魄! 西南,世界屋脊。 从成都平原出发,跨越“七江八山”,经历“八起八伏”,急剧攀升最高至海拔4000多米……川藏铁路建设穿山跨江,为沿线人民带去新的机遇。 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境内(2022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2021年7月,研究着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未来、语重心长。 着眼人民永续发展,如椽之笔,描绘新时代的壮丽江山—— 沿江河,总书记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华母亲河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 看城市,总书记谋划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发挥集聚效应、构建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谋区域,总书记推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赋予时代新内涵、发展新方向…… 关键处落笔,彼此相连成势。 一辆从香港开往珠海的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入境珠海(2023年1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以千年大计的气魄谋划建设雄安新区;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赋予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历史新使命;伶仃洋上大桥飞架、三地通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这是清晨时分的雄安新区容东片区(2022年9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万里山河起宏图,东方风起满目新。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平视这个世界”的人民,享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新篇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平视这个世界”的人民,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将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神州万里处处新,正是“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盛世景象。 (五) 岁月奔涌。日新月异的人民江山,底色始终不变。 上海兴业路,新天地街区流光溢彩、人流如织。几步之遥,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小楼静立闹市,朱红窗棂一如百余年前。 这是永不褪色的“一大红”。 2019年3月,全国两会。 “放映后,学生们自发起立默哀、鞠躬;战士们激动地跑到台上去,‘如果祖国有需要,马上就去上战场’……一幕幕感人至深。”有政协委员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影片《血战湘江》的幕后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凝神聆听,目光深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江山因何不变色? 红船上的点点星火,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人民江山,是在战火硝烟、百年奋斗中铸就的厚重底色。所有的牺牲、奋斗与奉献,背后都是一颗赤色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寻根溯源——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鲜红的巨幅党旗前,他举起右拳、庄严宣誓,眼里闪动着泪光。 人们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参观(2022年10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行程万里,初心如磐。 嘉兴红船的深情瞻仰,油画《陈树湘》前的长久凝视,于都河畔的抚今追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遍布各个革命纪念地的“红色足迹”,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民族血脉。 这是一份特殊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余件,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 有人感叹,这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到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为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清醒而坚定,无私而无畏。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宁“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党,始终与人民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党,铸就了永不变色的江山。 (六) 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一渠清水穿山而来,流淌出一段“团结就是力量”的佳话。 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困扰千年的干旱问题,河南安阳林县数万人民,用近10年时间,在太行山腰生生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引水渠,定名“红旗渠”。 红旗渠总干渠从一座村庄旁绕过(2019年7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凝望润泽一方的人间奇迹,他赞叹道:“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对于英雄的人民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有着透彻的体认: 遥观乌江的悬崖峭壁,深思“我们党依靠人民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创造了多少奇迹,取得了多少丰功伟绩”; 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瞻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感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 回望来路、纵览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总结振聋发聩:“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这是2021年8月23日拍摄的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望海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今朝再看江山胜景。从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尽锐出战里,从4.26万名白衣战士驰援湖北的无悔逆行里,从塞罕坝荒山变青山的绿色奇迹里,从八步沙“六老汉”的英雄事迹里……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唯有依靠人民、万众一心,才能拥有不断闯关夺隘、一路高歌猛进的力量。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北部沙区旱麻岗治沙点,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和群众一起扎草方格压沙(2020年3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如何更好凝聚人民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一庄严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强调在新征程上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连续第九年,网民建言征集活动在全国两会前如约而至。上年度活动中,1100多条有代表性的建言被转给《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人民智慧由此融入治国理政的鸿篇巨制。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从征集网民建言,到基层立法联系点直接收集基层意见,到城乡社区协商制度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再到来自农民、工人、社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共商国是,我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江山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祖国东南,春江水暖,春山可望。1000多年前,衢州须江县改名为江山县。千年来,行政区域不断更迭,“江山”之名却沿用至今,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的一部分。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千秋伟业,人民江山。 三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即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使命,共谋江山基业长青。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浩荡春风中,人民江山谱写新的史诗。(记者霍小光、张旭东、张晓松、朱基钗、施雨岑、史竞男、徐壮、张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