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老年大学积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和阵地优势,聚焦离退休干部、老年人群精神文化生活,坚持载体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以精品化、公益化、系列化为特色,创立“枣庄老年大学银发学堂”学习品牌,贯通枣庄老年大学大课堂、悦知微课堂、e堂思政课、红色文艺课堂四项课程,打造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育体系,通过预约、定点、点播、巡演等方式提供学习服务,扩大了教育辐射面,倡导和引领了终身学习新风尚,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品牌创办以来,服务老年人2.7万余人次。“枣庄老年大学银发学堂”被评为2022年山东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一是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打造立体学习课堂。建设枣庄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线上平台,开通“悦知微课堂”“e堂思政课”系列网课及文艺课线上展播栏目,实现学习资源“云端”供给。在枣庄老年大学校园内搭建线下平台,定期举办枣庄老年大学大课堂,营造浓郁终身学习氛围,满足老同志多样化、差异化学习需求。 二是建好三支队伍,强化支撑保障。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以打造新时代务实担当的老年教育师资队伍为目标,一方面增数量,扩展教师选聘渠道,公开面向社会选聘,师资库教师数量达到70余人,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度配备”;另一方面提素质,打造政治素质提升平台、校内研讨交流平台、专业素质进修平台、宣讲平台“四个平台”,推动教师培训制度精细落实。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为主动适应新时代老干部党的建设工作要求和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下老年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建立专家师资库,专业涉及政治理论、经济、法律、健康、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定期组织专家教授为广大老同志开展讲座。建设文体骨干队伍。学校通过建立文体骨干人才库、精品节目库,选拔有能力、有素质、肯奉献的老同志组建了文体骨干队伍,并以文体骨干为主体,以专业类别为依托,组织成立了文体社团,组织文体骨干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开展文艺公益服务活动,传播康乐有为的文明新风尚。 三是开设四个板块,铸造学习品牌。立足价值引领,开设枣庄老年大学大课堂。针对老年群体需求,开办“老年大学大课堂”,定期举办“幸福老龄观”“本色初心”系列讲座,面向校园内外的老同志开展党史专题培训系列课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法律、消防知识、应急救护、省情市情、健康保健、智能手机应用、预防诈骗等通识教育,把老同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实现正面引导和价值引领。立足共享老年教育资源,开设微线上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开办枣庄老年大学“悦知微课堂”,组织学校教师录制了舞蹈、模特、器乐、太极拳、瑜伽、老年心理学、国学、视频制作、服装手绘等常规课程及特色课程,为老同志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让更多社会上的老同志享受“云端老年教育服务”。已录制“悦知微课堂”50余期,参学人数1.2万余人次。立足政治引领,开设思政课堂。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利用枣庄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开设“e堂思政课”,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健康人口老龄观等内容,精选特色课程,通过视频、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呈现,主题鲜明、内容适切、使用方便,增强学习趣味性。立足倡树文明新风,开设红色文艺课堂。凝聚学校师生文艺志愿力量,根据不同主题创作了舞蹈《映山红》和《剪出新生活》、朗诵《火红的七月》和《追梦》、合唱《英雄赞歌》和《走向复兴》、旗袍秀《枣庄我可爱的家乡》和《不忘初心》、戏曲《抗疫吟》等精品红色文艺微课30余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发展成果以及身边好人好事,倡树文明新风。通过红色宣讲、“红歌传唱进社区”、“警民心连心 歌唱百年路”等活动载体,推动文艺宣讲进校园、进社区、进警营,已举办红色文艺课堂20余场,让更多群众在有声有色的文艺课堂中学到新理论、新政策,受到文艺的熏陶和精神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