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委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深入挖掘“银发资源”,将引导老干部发挥正能量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精准谋划、搭建平台,动员和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生态建设等方面积极发挥正能量,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一、建好“银专平台”,助力产业振兴 建好有187名成员组成的“银发”专家平台,成立7个专家智库,探索“智库+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之路,助力产业振兴。汇“智”保“种”。指导全国人大代表唐慧娟起草了《保护种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建议,《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8家媒体报刊进行了专访和专题报道,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6个部门作了答复。献“策”兴“种”。围绕“确保粮食安全,振兴海门种业”,撰写22篇高质量调研报告,3篇发表在有关刊物上。组织老专家对农科所、种羊场进行了保护种业专项现场调研活动,向区政府撰写建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拨专项资金近2000万元,推动了海门种业产业发展。聚“力”育“种”。对农科所等单位如何建好种质资源保护区提出实质性建议4条,指导兴旺猪场、海门种羊场、京海公司分别搞好沙乌头猪、海门山羊、京海黄鸡的保种及扩繁。 二、做实“银领示范”,助力人才振兴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对接,探索“老专家+定点村”“老农人+新农人”“银团队+农技员”的方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深入指导。组织老专家、老教授21人深入27个农村基层一线生产单位指导工作,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和技术咨询、现场示范等实践活动36次,受众2700余人次。结对帮带。组织引导89名“银发老农人”与驻村第一书记、农业科技特派员等结对帮扶,传授经验、指导工作,培养“新农人”基层干部队伍68人。团队授业。依托全区95个老干部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基层一线组织各类培训、讲座、操作示范30多场次,受众3400余人次,培养农技员435人。 三、打造“银尚团队”,助力生态振兴 组织老同志成立“生态振兴课题组”,指导村民探索产业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绿色项目。指导制定编制农业产业规划3份,引进农业新品种5个,推广适用农业科技5项,帮助申报获批绿色食品2个,实施农业项目4项、生态振兴项目5项,获得财政专项资金400多万元。探索新模式。帮助常乐双乐村实施特色粮食加工项目“特色粮食加工车间”,为村集体增加了50多万元收入;助力悦来庭奎村建立了“蚕桑产业文化展示馆”,发展观光休闲特色旅游产业。建好示范点。帮助新(扩)建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基地6个,帮助4个村做好生态主题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协助5个村分别创成市级乡村振兴先进村和示范村,助力5个园区(基地)实现绿色防控和面源污染治理,帮助旺浩家庭农场建成“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官公河湿地公园被市科协评为“南通市科普宣传教育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