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一次举旗定向、引领复兴的重要会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和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和一系列会议文件,体现着我们党立党兴党、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大手笔。这里,从几个大的视角谈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悟和体会。 一、领悟“大势”,掌握继往开来的历史主动。势者,规律趋势之谓也。“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虑深谋远,准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我国发展标注新的历史方位;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出把握主动、化危为机的先手棋;准确把握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下世界形势演变趋势,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世界发展和安全注入信心和活力。我们党科学研判时与势、精准把握危与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华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蕴含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勇于和善于识变应变求变,就一定能够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开辟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二、领悟“大理”,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个大理,不是凭空产生、自封自擂的,而是来自实践、当之无愧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用“站起来”的历史实践作了“行”的印证;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用“富”起来的历史实践作了“行”的印证;第三次飞跃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强”起来、特别是十年变革的历史实践作了“行”的印证。从“两个行”的真理性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是带有必然性的历史抉择和实践逻辑。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我们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就是这种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高度统一,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最大政治成果,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心有所信,方能致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为根本的是要把“两个确立”的政治成果转化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牢牢把握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三、领悟“大道”,坚定复兴强国的道路自信。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是当今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选择,是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前所未有、世所未有,前途光明、前程远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其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冲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循大道,致万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条道路我们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要道不改、志不变,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四、领悟“大义”,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何谓大义?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是大义,是昭彰日月的“参天大义”。人民是共产党的根基血脉、“皇天厚土”,是立党兴业的永恒基石,是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两字重千钧,人民至上是党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是成就伟业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作为来自人民、代表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始终同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中国共产党之大,不仅在于体量之大,更在于胸襟之大、格局之大、道义之大。正义的事业是充满希望、充满光明、不可战胜的,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住的。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论,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依靠人民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五、领悟“大考”,保持自我革命的谨慎清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强调“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这些振聋发聩的警示,来自于我们党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历史自觉,立足于“四个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的形势判断,植根于“赶考”永远在路上的自我警醒。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风霜而生生不息,其奥妙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驰而不息的应试赴考,坚持不懈地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毛泽东主席早在建国前夕从西柏坡进入北京时,就提出“进京赶考”的概念,告诫全党“考出好成绩、不当李自成”。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三要求继续“迎接好大考”。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增强忧患意识,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净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机体的病毒,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六、领悟“大业”,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万民企盼、烁古耀今的千秋大业,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伟大远征。实现这个大业靠什么?靠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目标,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勉力中流击楫,直须连钓鳌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胸怀千秋大业,勇立时代潮头,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勠力同心,奋楫前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原秘书长、省政协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