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以“本色家园·颐志”品牌为引领,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开展助力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等“霞满儒乡”系列行动,注重分类引导,拓展渠道空间,有效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 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组织壮大队伍。 坚持组织化管理、规范化发展理念,着力将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离退休干部整合起来,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老干部工作室等“老字号”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党组织阵地堡垒作用。坚持“一个支部就是一支志愿服务团队”的思路,实施服务型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创建工程,引导3.4万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如任城区竹竿巷社区离退休干部“爱心驿站”党支部,辐射带动社区老干部、老党员等志愿者参与社区防控值守,被评为全省“抗疫榜样”基层党组织。 二是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按照“专业人干专业事”的思路,分层分类组建宣传宣讲、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科教文卫等志愿服务团队80余支,每年开展各类活动1800余场次。 三是培育孵化老干部工作室。按照“选准一人、引领一群、带动一片”的思路,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活动吸引等方式,深度挖掘社区离退休干部带头人,建立挂牌“老干部工作室”78个,吸引带动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到互助共建中来。如退休教师许昌峰“社会服务工作室”,先后培训76名社会工作师、社区志愿者,帮助2600余名留守儿童积极融入社会,为5400余个家庭提供调解辅导,许昌峰个人被评为“齐鲁和谐使者”荣誉称号。 坚持分类引导,打造平台开展活动。 树立项目化工作思维,重视分类设计和搭建平台载体,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树立精准靶向,着力构建引领发挥作用的实体化平台、特色化品牌、常态化机制。 一是聚焦市委“九大战略”,开展助力高质量发展行动。如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先后探索“老干部牵手第一书记”、担任村(社区)“第一书记”、加入乡村振兴“合伙人”、领办农业合作社等工作模式,有关做法先后被中组部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作”、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点赞。 二是聚焦讲好“济宁故事”,深化红色宣讲活动。立足济宁本地红色资源富集优势,形成“习语润儒乡”宣讲团、“王杰精神”宣讲团、“稻改精神”宣讲团等特色老干部团队11支,去年以来开展宣讲活动520余场次。 三是聚焦赓续文化根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我传承”活动。依托济宁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建“乡村儒学讲堂”义工团,引导260余名退休干部志愿者走进乡村,开展儒学诵读、国学展演等活动,受众达10万余人次。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孔子76代后裔孔令绍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家风家教建设,在全国政协远程协商会议上,与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视频连线,介绍了经验做法。 四是聚焦关心下一代,深化“五老”关爱行动。组织“五老”志愿者积极参与青少年关爱帮扶活动,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特别是建成“济宁市青少年普法基地”187处,每年开展普法活动1500余场次,2022年济宁市关工委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 坚持多方支撑,强化保障形成合力。 加强对发挥作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指导,主动强化与宣传、教育、文化、民政等部门协调联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退休干部人才库。全方位梳理各级各部门退休干部人才资源,分13个类别统计入库有专长的退休干部2.4万余名。 二是提供阵地支持。充分发挥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大学、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等阵地作用,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场所支持和指导帮助。 三是创新激励手段。探索“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工作模式,引入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系统,依托“微益齐鲁”小程序,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长兑现积分奖励,激发老同志发挥作用热情。 四是加强典型宣传。依托党报党刊和老干部工作宣传平台,先后开展“寻找身边的正能量老干部”等典型宣传活动。2020年以来,全市先后有110余名离退休干部荣获得省以上荣誉称号,营造了全社会重视支持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