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2岁的青岛平度市税务局退休干部党员李增民,不忘税月美,不负夕阳红,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穷尽精力体力财力,历尽千辛万苦,用了18年时间硬是让家乡120亩光秃秃荒山嬗变绿廊花海, 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立志改变家乡的穷山恶水,签下承包120亩荒山50年的协议 李增民的家乡云山镇大王桥村位于群山连绵的云山脚下, 波光粼粼的尹府水库近在咫尺,站在村头眺望,尹府水库便映入眼帘,让人赏心悦目,精神为之一振——这便是李增民出生的村庄,一个依山旁水的好地方。可当年离村庄最近的山顶坐落着云山观的这个小山,却曾呈现出一片寸草不生,十分荒芜的景象。2000年的一天,李增民和妻子回到老家云山镇大王桥村探亲,闲暇之余去游览坐落着云山观的这座小山,小时候他们在这一方上学的时候,经常到这里玩耍,那时的小山春天生机勃发,夏天绿树成荫,秋天五彩斑斓,冬天松柏苍翠,风景十分秀丽,让人流连忘返。因此这次故地重游他们期盼着会再次一览当年美景!可是到了一看却完全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映入眼帘的景象十分惨淡,原来的树,原来猫着腰进去的一些道,全部不见了,小山头上光秃秃的了,濯濯童山,满目疮痍,两人觉得极为可惜,心痛不已,自此他们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条件允许的话,有生之年一定让荒山再披绿装。 时光如梭,转眼间到了2003年,开垦荒山,植树造林,让荒山披绿,向荒山索“宝”的大幕徐徐拉开,李增民夫妻俩于2004年参加承包招标,正式与镇农业服务中心签订了合同,承包期了这个120亩(平面面积)光秃秃荒山50年,自此他们开始了至今18年极为艰难困苦的创业路,也过起了18年常人难以想象的十分清苦的生活。 李增民的儿子李沛向采访组讲述小山今昔 摄影:刘燕菲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增民却不信这个邪,他誓把“蜀道”变通途,让“荒山”变“景区” 时间到了2005年,时年李增民55岁,爱人隋振华退休了。此时已经承包了荒山的李增民决心在退休前,先让妻子全天候绿化、管理小山,自己则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和业余时间投入进去,退休后再把绿化、管理小山的重任一肩挑,让妻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规划趁着自己还能扛得动锄头,拿得起铁锹,为家乡多种几棵树,为荒山多增一点绿。说干就干,夫妻俩平整土地、栽植树苗、挑水上山,不少情况下都是自己动手。有一年大雪封山,老两口曾经一度在山上被困,望着白茫茫的小山,看着光秃秃的树杈,李增民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在心里描摹着的却是来年春天这些秃枝上会绽开怎样嫩绿的芽。还有一次税务局办半个月的学习班,老李参加了学习班,小孩又去北京上大学了,仅剩下李增民妻子一个人看管着这座山,适逢天寒地冻,数九寒天,裸露着的水全结了冰,喝水需要去西边沟里破冰舀水,舀回来水就在大锅里烧,烧完了就装暖瓶里,他们坚信为了绿色梦想成真,只有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一条途径。李增民夫妻硬是用日复一日的艰苦奋斗,在被人遗忘的荒山里踏出了一条路、增添了满山绿。经年累月的劳作下,他俩手上的老茧一层叠着一层,曾经挺直的腰杆一天弯胜一天,人黑瘦脸发斑斑,子女看了几度心疼落泪,劝二老归家安享晚年。李增民却说,“手上长老茧,脸胜黑土地,这才是咱农民本色,看着这山一天天青翠起来,你们不知道,我这心里满足着嘞!” 种板栗 植松树 栽樱桃 满山层林尽染 瓜果飘香 昔日的荒山嬗变绿廊花海 置身于穷山恶水的山村进入宜居环境之中 2005年春天李增民开始种1000颗嫁接好的板栗树苗, 种板栗的时候不能跟松树那样挖个窝子栽上就行了,板栗得挖个窝子像模像样的,起码得半米见方。实际挖不了那么深,底下是石头,这样就是栽上,弄上点土,树大了就把根扎石缝里了。 这1000棵板栗雇了人工栽了12天,不论小时,挖多少坑就给多少钱,这样光人工钱付出1000元。2010年就开始见果了,每年平均卖六七百块钱,连工钱也不够,种板栗就是为了绿化荒山,为了避免水土流失,为了遮挡风沙对村庄的侵袭。 南面种上板栗之后,进入2005年的夏天 ,开始在山的北面种松树,几千颗松树苗子从村庄拉了两拖拉机,拉到山上之后先把这个松树苗子暂时先育山地里头,要不就干了,育上以后挖出来,很快找人栽上,这样也不敢拖延,要不松树苗拿出来很快就不行了,栽就使筐子,栽多少就下来撅多少,成活率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仅仅人工费就花了几万元,当时的物价10余万就买个房子。2008年,林业局慕名而来,支援了一大车几千棵1米多高的松树苗,一个松树苗带着一个小塑料杯,成活率能高一些。找了40个人帮着载树,十二点半以后就栽完了,栽上以后,那天中午碰巧下雨了。 栽上以后不长时间,也就13点多钟,云山观上面有云彩了,正是“云起则雨将至”,云山观起来云了,雨马上下起来了,下的很急,完了上山看看,种松树的窝子里都湿透了,本来下午还要浇水,这下他们也省事了。 进入2008年,云山镇党委、政府推广大樱桃的号召已经得到了广泛响应,尽管已经形成了规模效益,但是在山上一块土地上种植大樱桃,能否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李增民心中没底,也不在李增民考虑之列,他优先考虑的是如何使荒山更绿更美!于是便把20亩可耕地上的杨树卖了,开始栽了5亩大樱桃,当时有政府补助,种一亩大樱桃大概还给200多块钱,4年后每年收入5万余元,目前已种植了20多亩樱桃,当年他带动了村里的5户村民也发展起了樱桃种植,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投入200余万不心痛,面对500余万诱惑不心动,为民造福从没间断,绿化美化荒山永远在路上,一心想的是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 为绿化美化荒山,李增民夫妻把几乎全部的工资都搭上了,目前已经投入200余万元,其中还借款40余万。 有人要花500余万转让他的山,他断然拒绝了,消息传开后,四庄八疃像炸开了锅一样,“这可是500余万,都能在青岛买套房子了,这李老头整天在山上待着,脑子都不开窍了”。对此,他不予理睬。 他们化了4万余元打了五眼深水井,结束了到山沟里抬水浇地的历史,也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的农民灌溉庄稼。 多年来,为改善村民饮用水质量,李增民夫妻自费保护水源地,铺设管道将云山观旁边的泉水引流下来,供老百姓无偿喝上甘甜的山泉水,惠及方圆三四百户村民。 他们还建设了变压器房,拉电自付5000余元钱,方便了周边农民用电需要。 自费铺设水泥进山路5里多路,方便农民出行…… 为了让绿化美化荒山的接力棒能够传下去,他让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辞职归家帮忙种植树木,管理山林,防火防盗。儿子回来了,冷言冷语也随之而来,“啥?让儿子回家种地!孩子考出去在北京扎根多不容易,怎么会有这样的爹妈,种树能有个啥前途,把孩子也拖回山沟沟里!”他置之不理。有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可就有这样的人,他所行的路,他所做的事,金钱衡量不了,有的人也永远理解不了,他问的,是本心,他不忘的,是初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追梦人成造梦人,造梦人变圆梦人,平度市税务局退休干部党员李增民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走在人海之中,难以寻觅的普通人。退休之后,他完全可以休闲娱乐,安享天伦之乐,但他却动用自己全部的智力、人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到一项绿化荒山、生态宜居、造福人民、惠及子孙的不平凡的事业之中。小山上,万余棵碗口粗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松树、板栗和樱桃树,述说着这位老人创业的艰辛和不凡,近万米蜿蜒而来的水管中滋滋流淌的山泉水,颂扬着这位老人带给百姓生活的甘甜和幸福。这是一个用自己坚实的步伐创出一条乡村振兴路的李增民,一个生动地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李增民,一个把绿水青山、宜居家园留给子孙后代的李增民,一个为党旗增光、为税徽添彩的李增民……李增民用自己的艰辛和汗水昭示着我们,一个平凡的人,路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美好的未来,也是这样靠劳动创造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