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8.7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德州市60岁以上人口达到116万余人,比重超过20.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如何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德州市德城区结合互助养老理念,以青龙桥社区林苑小区为试点,创新推进“以老助老”服务模式,最大化利用社区资源,鼓励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服务,由低龄老年志愿者向高龄老年群体提供志愿服务,涌现出“窗帘行动”、“爱心门铃”、“橙心橙意金手杖”等品牌服务项目。 一、项目实施成效 青龙桥社区的林苑小区是一个老小区,126户人家中有40户都居住着70岁以上老人,占到了小区总住户的46%,常年或季节性“空巢”甚至独居的老人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小区老龄化较为严重。自2021年11月起,小区兴起了“窗帘之风”。小区内3位退休干部自发形成了守护孤寡、独居老人安全的“窗帘行动”志愿服务队,与33位年龄偏大、行动力差的老人约定,以“窗帘是否打开”为信号,坚持每天关注小区老人起居情况,及时为老人提供帮助。区委老干部局关注到他们的善举后,迅速制定出台了《德城区推广以老助老“窗帘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在全区推广了“以老助老”养老服务模式,呼吁低龄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目前,“以老助老”服务模式已在德城区其他街道社区铺开,以“窗帘行动”为主要试点的社区11个,低龄老年志愿者的队伍人数已经翻了几番,经常性参与助老服务的老年志愿者人数达700余人,“以老助老”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打造助老设施,提高助老服务水平 今年,在各街道社区建立“霞光红·银领之家”活动场所,按照“四五四”标准,为老年人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配备必要的资料柜或档案室,配备必要的电脑电视或投影仪等设备,配备必要的党的理论著作、党规党纪、离退休干部党建资料,打造老年人综合性活动场所,实现老年人活动必要设施的从无到有。低龄老年志愿者主动前往银领之家,编入社区老年志愿者队伍,有组织地开展“以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环保维修、拆洗缝纫、文艺表演、义诊义剪等,把街道社区一直以来低龄老年志愿者个体的主要帮扶活动组织化、集体化、规范化、有序化,有效提升德城区“以老助老”服务模式的水平。目前在全区已建成“银领之家”活动场所12处。 (二)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养老质量 “以老助老”服务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辖区内高龄、空巢、失智、失能老年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主要有**商品、陪伴洗浴、陪护就医、生活照料、心理抚慰等服务,基本可以囊括社区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德城区以老年人为主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多达120多支:岔河社区打造“红色家园服务联盟”,积极吸收离退休干部担任“红管家管理员”,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与低龄老人进行以老助老结对帮扶,联合小区物业、共建邻里超市,实现社区80岁以上老人超市购物免费配送、购物积分兑换减免物业费等便民服务功能,彻底解决高龄老人、特殊群体的基础生活保障性问题;丰华社区的“乐缝创意坊”,现有35名成员,年龄最小的64岁,他们主要为社区内的空巢、残疾、多病、困难家庭提供连心缝补、畅心聊天、暖心洗衣、悦心理发、舒心理疗和爱心帮扶“六大便民服务”;胜利社区自2017年组成的“宪龙法律调解室”“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关爱空巢老人志愿帮扶志愿者服务队”共计35名志愿者,其中“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62岁,他们会定期到老人家敲门问候,了解老人需求,定期维修家中的电气设备,协调和解决涉老纠纷等。 (三)完善助老服务体系,建立奖励激励制度 为提升低龄离退休干部志愿者日常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引领和调动更多老干部加入到“以老助老”志愿服务中,区委老干部局创新打造助老志愿服务“霞光时间银行”兑换,形成运行完善、标准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时长转化为“时间积分”,存入个人“时间银行”账户,用来兑换“助医、助洁、助管、助学、乐活”等服务或实物,形成“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新湖街道以丰华社区为试点,结合街道实际,制定《一点善百分爱积分兑换制度》,积分项目采取政治表现积分、服务奉献积分相结合的办法,围绕发挥作用等方面设置评分标准,规范评定流程,增设“加分项”,确定卫生清扫、文明交通劝导、帮助空巢老人、发放公益宣传资料等20余项考评内容,逐类逐条量化分值,常态化规范化记录老干部志愿者积分,有效提升离退休干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目前,新湖街道共计300余名离退休干部志愿者参与了积分兑换,共兑换礼品500余项。 二、“以老助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离退休干部志愿者专业水平不足 “以老助老”志愿服务招募的低龄老年志愿者以自愿自主为原则,没有接受过照顾高龄、失智、失能等特殊老人的系统性教育和培训,对于心脏复苏、营养膳食、心理调适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提供的服务无法充分满足高龄老人的真实需求,志愿者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二)“以老助老”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以老助老”志愿服务模式更偏向于公益活动,缺乏政策规范和长远规划,低龄老年志愿者在对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更多的是以一种帮助的形式, 随意性较强,在开展服务活动中,缺乏准确的指导流程和原则,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有时也会“无从下手”。 (三)居民对“以老助老”志愿服务认知存在偏差 德城区老年人数量占比较高,“以老助老”志愿服务相对较适宜发展。德城区在开展这项服务的一年时间里,虽受到广大居民的支持,但仍有部分老人对这一互助式的养老服务不认同。受传统家庭养老和文化的影响,有些高龄独居老人脱离街道社区的帮助,不愿意参与街道社区举办的任何活动。还有部分老人认为自己有子女,没有必要接受低龄老年志愿者的帮助。 三、“以老助老”服务模式发展建议 (一)成立专业性低龄老年志愿者队伍 各街道社区需做好各自辖区内老人情况的摸排,老年志愿者的招募遵循自愿原则,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老年志愿者这一特殊群体,为他们合理安排上岗前培训,开设免费的低龄老年志愿者培训课程,教授他们专业的老年护理、精神安慰、心理辅导、急救安全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让低龄老年志愿者不仅可以学到技能,还可以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储备。 (二)营造“以老助老”养老服务氛围 老干部局、各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要深入开展“助老文明号”“助老月”“助老爱老敬老”等主题教育的实践宣传活动,帮助改变社区居民对于互助养老的认识偏差。创办老年刊物,鼓励德州日报·德城版、智慧德城等开设关于“以老助老”的文化专题栏目。加大对“以老助老”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老干部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家庭或个人的表彰奖励,推动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风尚。 (三)实施老年志愿者激励制度 进一步完善社区“银领之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的基础设施,并探索激励更多低龄老年志愿者加入到助老服务中的创新举措。除“时间银行”形式外,可以为低龄老年志愿者安排体检或发放物质奖赏等作为激励,或者对低龄老年志愿者服务的表现进行星级评定,对表现优秀和服务时长相对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让老年志愿者感受到他们提供服务的实在价值,从而激励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推动“以老助老”的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