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构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新机制

2022-11-16 11:53| 发布者: 家网编辑4| 查看: 905| 评论: 0|原作者: 青岛市李沧区委老干部局、区离退休干部党工委

摘要: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构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新机制青岛市李沧区委老干部局、区离退休干部党工委近年来,青岛市李沧区坚持“开放、融合、共享”理念,以“本色家园”品牌为引领,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初步构建起了离退休干 ...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构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新机制

青岛市李沧区委老干部局、区离退休干部党工委

 

近年来,青岛市李沧区坚持“开放、融合、共享”理念,以“本色家园”品牌为引领,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初步构建起了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新机制。

一、工作动因

随着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步伐加快,李沧区退休干部服务管理职能由人社局划归老干部局,服务管理对象翻了十倍还多,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街道社区层面,认为一无职责、二无经费、三无人员,况且街道本身的退休干部也都转入社区了,在社区也只有老年人和党员之分,存在着“不愿管”、“不会管”情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日益突出。

针对上述状况,根据《青岛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标准(试行)》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在省、市委老干部局具体指导下,我们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扎实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与城市基层党建深度融合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党建+协会”模式,构筑“双网交融”组织体系。一是织就老干部党组织的多维立体网在纵向上,建立区离退休干部党工委、街道离退休干部党委、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横向上,建立区直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老年大学、关工委、老干部协会等,建立“功能型”党组织二是织密老干部社团组织的全面覆盖网。抓好离退休干部到社区联系报到制度,在区、街、社区建立三级老干部协会93家,让43%非党老干部群体找到了家。针对“村改居”社区老干部较少的情况,采取就近加入相协会的方式,实现了全覆盖。三是加强老干部党组织与社团组织的融合发展坚持党建带社团、社团促党建,以党组织把准社团发展方向,以社团活动丰富活跃党建工作,有效提升党员与会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特别是实行书记与会长“一人兼”,形成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召开李沧区老干部协会暨首届会员代表大会 

(二)创新“党建+服务”模式,构筑“多元供给”互动体系。一是在制度化服务上坚持“五必访”制度,建立“五个一”荣休制度和困难帮扶制度,每年设帮扶金10万元,彻底解决因大病、大灾致贫及遗属救助问题,真正做到了为老干部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是在属地化服务上实施4+3”工作举措,4”就是送政策、送信息、送健康、送服务;“3”就是发放一张社区活动明白纸提供一个活动场所、赠送一份学习资料,引导离退休干部住在社区、融入社区、奉献社区。三是在社会化服务上坚持把提升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定期组织辖区企业、部队等进行健康义诊、法律援助等,特别是每年免费提供2次家政服务、12次上门免费理发、为抗战老兵配备多功能“健康手镯”等。四是在信息化服务上建立老干部数据库,在“山东老干部APP增设党建、协会及志愿服务模块,推出“李沧老干部掌中宝”微信号,设置生活查询、文化养老等10块,收集全区养老机构、党群服务中心等436个场所信息,方便老干部“一键”查询。

(三)创新“党建+平台”模式,构建“位一体”作用发挥体系。一是搭建“爱心助力”平台创建“老干部先锋号”志愿服务品牌,引导老干部走出家门,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建立“老干部志愿服务驿站”14个,在街道和社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分队108支,打造集学习交流、教育培训于一体的老干部志愿者之家。二是搭建“参政议政”平台组织引导党组织书记、协会会长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共建议事会,帮助协调解决区域化党建工作相关问题和居民诉求。同时,机关、街道、社区齐动员,积极引导老干部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员、党员中心户、楼长、党小组长等,使老干部党员的作用真正发挥在社区。三是搭建“红色传承”平台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长效机制,“五老”宣讲团定期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党史、国史和普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多数社区成立“四点半课堂”,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其中,成立红色宣讲队伍,以身边人讲身边事,在社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四是搭建“骨干引领”平台在街道、社区成立老干部特色社团、特色队伍,利用“趣缘、地缘”纽带发掘带头人、引领老年人,使老干部在增强文化自信上有所作为。为使更多的老干部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融入集体(团体),在全区开展“双优双正”活动,达到了既为老优先服务、优先保障,又引导老干部弘扬正能量、树立正面形象五是搭建“政治立校”平台针对老年学员党员多、学习周期长的实际,在两所区级老年大学建立党组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性教育贯穿办学始终,秉着“党员在哪里,活动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原则,将老年大学建设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主阵地。 

李沧区老干部志愿者服务总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创新“党建+管理”模式,构建“1+N”全面保障体系。一是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的离休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如遇重大问题随时召开。将离退休干部工作纳入成员单位班子和主要领导考核内容,建立半年评议、全年述职制度,有效推动了成员单位履职尽责。二是明确职责关系建立起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老干部局组织实施,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各负其责,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服务管理格局。特别是通过配齐、配强党工委班子,由组织部、机关工委等副处级以上干部担任委员,在横向上明确了任务,纵向上压实了责任。三是健全配套制度为实现服务管理无缝衔接,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实施意见,下发了党建、业务考核“双十条”、党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意见和协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建立原单位、社区党组织定期双向反馈制度,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四是强化经费保障区委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新增各项经费1100多万元。其中,新增离退休干部两项经费886万元;新增党工委经费、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和班子成员补贴130余万元;新增区街居三级老干部协会经费、志愿服务经费和联络员经费125万元,确保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三、初步成效

(一)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强化了政治引领。所有街道、社区均成立了离退休干部党委、党支部。在三级老干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通过党组织引领协会组织,有力保证了协会“姓党”。在两所老年大学成立党委,坚持政治立校,使党组织对离退休干部的领导得以全面加强。

(二)用党的资源撬动了社会资源,提升了组织凝聚。坚持社会化、精细化服务理念,依托区域党建联席会、共建议事会平台,组织街道辖区医疗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开展为老服务活动。另外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与公益组织合作等途径,使为老服务逐步迈向个性化、精细化。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离退休干部加入组织、参加活动,组织凝聚力不断提升。

(三)激活离退休干部服务社会的内生动力,推动了作用发挥。在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上,离退休干部找到了自我并不断释放正能量。特别是创新设立志愿服务续航中心、驿站后,老干部志愿者可以累计服务时长兑换物质,既保护了老同志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又推动了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可持续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离退休干部1100多人参加战疫,自发成立各类疫情防控队伍81支,在社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城市党建步伐加快,助力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意见和指导标准的出台,使离退休干部党建真正融入了基层党建大格局,为广大老干部党员在区域化党建、网格化党建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800多名老干部担任了网格党支部书记、楼院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等,真正把老干部作用发挥融入到了社区建设和百姓需求之中。鲍秀兰工作室、乡贤理事会等“一社区一特色”“一街道一品牌”离退休干部党建深度融合的品牌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四、经验启示

推动离退休干部高质量转型发展,各级领导重视是关键。区委书记每年坚持在区委常委会和全区老干部工作会议上提出明确要求。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坚持每月调度离退休干部转型发展工作。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在李沧一路绿灯。特别是省、市委老干部局领导的多次调研指导,给了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之路的底气和勇气。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关键。

提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的组织力,健全组织体系是基础。组织框架与体系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强化政治引领、提升组织力是一句空话,一切等于零。必须始终抓住这个基础不放,不仅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党组织体系,还要形成完善的社团组织体系。

促进离退休干部弘扬正能量,坚持开放融合共享是重点。我们把“开放融合共享”理念融入社会服务大体系中去思考、去实践,既整合了社会资源为老干部服务,又依托社会服务体系促进了老干部的作用发挥,实现了老干部工作高质量融合发展。事实一再证明,党建做实就是战斗力,做细就是凝聚力。

推进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规范化,健全体制机制是根本。我们从一开始就将建章立制放在突出位置,新建制度近50项,很好地解决了“事怎么办、钱怎么花”的问题,街道、社区和各单位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李沧模式”“李沧经验”逐渐形成。实践证明,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根本就在于,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体制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用体制机制完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