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增四力 质效双提升 东阿县铜城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近年来,东阿县铜城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积极探索“四化增四力”党建工作模式,有效增强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力。 一、工作动因 东阿县铜城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成立于2015年9月,共有党员41名。近年来,街道离退休干部党员逐年增加,居住分散化、年龄高龄化的现象持续凸显,社会责任感日益淡化;街道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自身制度不完善、活动方式不灵活、党内生活不规范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离退休干部党员有着极强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党组织出现了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难以再将老党员这股力量凝聚好、维护好、组织好、使用好。 为破解上述难题,我们探索形成了“四化增四力”党建工作新模式,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助力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阵地建设集成化,增强场所吸引力。一是在街道离退休干部党员活动室的提档升级上“下苦功”。紧贴老党员特点,突出党建元素,在完善功能和使用感受等细节处下功夫。结合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党建工作职责、学习活动制度上墙,开辟风采展示园地,配齐读书角、沙发、会议桌和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并对支部党建档案进行统一规范,使活动场所有了质的提升,形成浓浓的“党”味和“家”味,成为党支部联系老党员、凝聚老党员的核心阵地。二是在银龄初心党建基地的培育打造上“三联动”。通过整合街道、社区、村三级资源,积极搭建多类型、复合式活动平台。在街道,设置了棋牌室、书画室、健身室等多个功能区域,离退休干部党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自主参加相关活动,为大家打造集“养志、养心、养身”于一体的“老党员之家”;在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红旗驿站等资源,吸纳离退休干部党员参与到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社区重点工作,搭建党群联系零距离的“微纽带”和“新平台”。比如,79岁的街道退休干部沈景敏在立信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工作室,现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7件,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在农村,建好农家书屋、文化大院,让回村居住的老同志就近就便参加学习,建成与群众共享的文化家园和教育阵地,实现党建阵地多元化、活动场所普及化。 离退休干部党员活动室 (二)教育管理常态化,增强党性约束力。一是实施信息档案电子化管理。建立健全离退休干部电子档案,将每个党员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健康状况、个人需求和参加活动的情况纳入信息化管理。结合支委月走访、重要事项上门通知、生日送祝福、生病送温暖等工作,及时了解离退休干部实际情况,动态更新完善档案内容,精准掌握离退休干部党员队伍状况,为做实党员队伍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支撑。二是实施学习教育全员化管理。通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党员之家”微信群,每月发布主题党日工作提示,谋划开展符合老同志特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主题活动。比如,在一些重大历史节点,组织老党员开展“我看×××系列活动”、观看红色影片、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比赛等,既让老同志易于参与、乐于参加,又使学习教育与时俱进、常学常新。对于长期生病在家、行动不便的老党员,落实送学、寄学入户措施,保证学习教育管理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实现全覆盖。三是实施党性约束经常化管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规范落实组织生活,定期开展党性体检,组织党员填写“党性体检报告单”,发现“病象”、查找“病因”、解除“病根”,使广大老同志时刻不忘党员身份,不断增进“党性健康”,做到思想不出圈、行动不出格,自觉作表率,勇于争先进。 (三)服务关怀精准化,增强组织凝聚力。一是坚持经常联系。建立完善支委和党员挂钩联系责任制,采取“一对多”的方式结对联系,通过走访看望、节日慰问、电话信函、网络平台、会议座谈等方式及时了解他们身体、生活状况及困难需求,做到每月电话联系不少于1次,孤寡、独居、空巢、失独等老同志每月联系不少于2次,每年登门走访不少于4次;坚持家庭重大变故必访,及时上门走访慰问患病党员或去世党员的家属;定期通过茶话会、座谈会等俭朴形式,为离退休干部党员举办入党纪念日庆祝会。二是关爱精神生活。充分利用社区、村党员图书阅览室等场所,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观影、读书等活动,定期组织各类文体比赛、书画展览活动,每年统一为党员订阅《人民日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杂志,尽可能为老同志们创造出家门、进社会、互动交流的机会。三是实施个性指南。依托电子化信息档案,针对每位党员的基本情况,区别化登门助学、节日上门拜访,2019年以来,共走访慰问老党员238人次,切实增强了支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作用发挥长效化,增强支部战斗力。一是助力社会发展。支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离退休干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激发和引导老同志在助力改革发展、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建言献策、发挥余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支部组织开展“我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活动,提出的“围绕服务群众这个根本目标,抓实社区党建、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三项重点工作,实现社区服务水平、城区建设两个明显提升”的建议已落地成金。今年以来,离退休干部党员又有38个“金点子”通过支部反馈给街道党工委。二是传承红色基因。成立“银龄忆红心”宣讲团,深入街道理论学习中心组、社区居民小区、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宣讲10余次,现身说法传承红色历史。其中,沈景敏老人在宣讲之余,还参与编纂县志、编写东阿历史故事,引导群众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三是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党支部组建起了一支36人参加的志愿服务队伍,老党员纷纷戴上志愿红袖标,当起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服务员、邻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强化党员廉洁自律的监督员。2019年以来开展了13次集中志愿服务,办好了一批群众身边事、点滴事、急需事,也让“老党员在身边”的党建品牌熠熠生辉,充分彰显了老党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 “银龄忆红心”宣讲团老党员到驻区单位上党课 三、初步成效 (一)提升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精准服务的升级,解决了党员的现实需求,特色化活动丰富了精神生活的内涵,激发了党员参与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双管齐下,逐步增强了党内政治生活活力。 (二)拓宽了老党员融入社会的渠道。通过不断完善红色阵地的功能,逐步扩大了离退休干部党建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交汇点和覆盖面,为离退休干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引领了老同志们在决战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等各条战线发挥传帮带作用,“情”与“智”得以充分施展,逐步实现了银龄先锋再发光热。 (三)在党群之中形成了“听党话、跟党走”的良好氛围。“银龄忆红心”宣讲团传承红色精神、志愿服务队伍肩挑光荣使命,离退休干部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坚定了党员身份意识,不断发挥在各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驻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层治理的“大合唱”中发出了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最强音。 四、经验启示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把老干部的优势和作用转化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实际行动。 (一)始终保持党性教育常态化。要始终坚持把加强老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抓好党支部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引导老同志在思想上跟上形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 (二)努力实现服务管理自主化。鼓励和支持离退休干部就地就近到社区参加组织生活或活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要注意征求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符合老同志特点的活动方案,让老同志能够参与、乐于参与。 (三)不断推进工作运行规范化。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纳入全街道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坚持与各项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文体活动“三位一体”的组织网络和制度体系,确保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