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推行党建+“银龄互助”志愿服务模式 破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沂源县委老干部局、县离退休干部党工委
近年来,沂源县以“有解”思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难题,探索推行党建+“银龄互助”志愿服务模式,赋能“老有颐养”,使“以老助老、守望相扶”成为社会新亮点。 一、背景动因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低龄老人作用,深入开展“银龄行动”,发展互助式养老模式。沂源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县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为13.13万人,占25.5%,高于全市23.24%、全省20.9%、全国18.7%的比例,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解决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构建养老服务新格局已成为破题之要。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三步走”,实现党建+“银龄互助”全面开花。一是试点先行。2020年,以春松党委为依托,率先在东苑社区成立党建+“银龄互助”驿站,设立“助洁”“助学”等12个岗位,引导春松志愿者党员结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点燃党建+“银龄互助”星星之火。二是以点带面。2021年,发出倡议,在全县各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春松党委内部推行“银龄互助”,倡导从细微处入手,从身边熟人、小事做起,并逐步向他们居住的楼宇、社区、村辐射延伸。三是整体推进。2022年,召开推进会议,提出榻前问需、叩门行动等10项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向全县老年人辐射延伸,逐步实现规范化、全覆盖。
在银龄互助工作推进会上为10个志愿服务项目授旗
(二)“支部+春松”双管齐下,推动党建+“银龄互助”提质增效。一是“支部+银龄互助”,点燃“红色引擎”。依托141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全面摸排所属单位空巢、失能、高龄及特困老年人1138人,分类建档立卡,926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志愿结对服务,逐步形成“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的良好氛围。二是“春松+银龄互助”,放大“品牌效应”。依托34支春松分队党支部,成立105个互助小组,建立“N对1”“N对N”帮扶长效机制,通过“邻帮邻、亲帮亲”等形式,结对帮扶1229人,开展互助服务3660余次,春松红马甲温暖在每名老人的心里。
银龄互助队员到老人家中开展“陪您唠嗑”等活动
(三)优化四项机制,凝聚党建+“银龄互助”强大合力。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县委组织部、县委老干部局牵头抓总,各部门单位密切配合,近2000名低龄健康老党员、离退休干部广泛参与。二是实施提质培优机制。开展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32期,参训老同志4600余人次。三是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开展“最美老干部”“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时间银行”等激励机制,年兑换物品价值12万元,186名志愿者储存17200时间币。四是强化宣传引导机制。在县融媒体平台开设专栏,营造至善至美守望者、互帮互助新风尚的浓厚氛围。典型做法先后被《中国老年报》《大众日报》、省委老干部局《山东老干部》《情况反映》和市《今日信息》等刊发。“新华社”客户端、各级老干部微信公众号等同步推送。 三、初步成效 (一)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凝聚力得到强化。党旗飘在哪,力量就聚集在哪。党组织有号召,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积极呼应、广泛参与,涓涓暖流汇聚,绽放出别样异彩。 (二)党员先锋意识得到升华。党建+“银龄互助”志愿服务,为离退休干部党员提供了“亮身份、行义务、树形象”的舞台,获得更多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 (三)志愿服务得到大力弘扬。银龄互助志愿服务深入人心,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使互助变“活”、色彩变“亮”。 (四)群众认可度得到提升。“银龄互助”让老年人得到关心照料,子女不再担忧分心,志愿者凝聚更多正能量,构建了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四、经验启示 (一)时刻记着“我是谁”,是探索推行党建+“银龄互助”的关键。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何将离退休干部凝聚起来、发挥作用,弄清楚“我是谁”至关重要。工作中,县委老干部局积极引导,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春松党委两支党员队伍积极响应,勇当“火车头”,由内部发起倡议,并逐步向全社会延伸,实现“蝶变效应”,更多相对年轻的离退休干部踊跃加入,在“银龄互助”志愿服务中熠熠生辉、彰显正能量。 (二)时刻想着“依靠谁”,是开展好党建+“银龄互助”的保障。俗话说,孤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线。只有弄清楚“依靠谁”,调动好各方积极性,拧成一股绳,才能凝聚出最大合力。工作中,县委组织部、县委老干部局主动协调,探索激励机制;各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在为老服务方面展现责任担当,实现了党建+“银龄互助”的可持续。 (三)时刻念着“为了谁”,是将党建+“银龄互助”推向深入的根本。俗话说,只有俯下身子才能离土地更近,才能闻到泥土的芳香。沂源县始终带着对党的事业的强烈责任,带着对老同志的深厚感情,站在老同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沉下去、融进去,主动了解特需老人生活现状,倾听志愿者心声,最终使“银龄互助”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实践证明,只有心里时刻念着“为了谁”,才能走进群众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