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最著名的倡导者,强调市场经济改革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协同关系,坚持市场经济必须服务于社会目标,用公民精神和专业立场解读经济,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的吴敬琏,最近在忙些什么?让我们随笔者一起去看看。 今年“两会”的关键词是:“改革、梦想、担当。” 在达成的共识和成果里,改革,成为最强音,汇聚成澎湃激越的主旋律。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劲引擎,将推动“中国号”巨轮,向着中国梦的美好目标奋勇前行。会议的间隙,著名经济学家,84岁的吴敬琏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为国家民众谋福祉而不停奔忙 两会之前的2月10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4年会”在京召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替代关系,改革将突破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难点问题,将带来收益、带来红利、带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论坛前一天,吴敬琏刚从美国回到中国。吴敬琏说,他在美国的时候去听了一节高中的经济学课,感触很深,人家讲的是最基本的概念,因为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而经济学家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帮助政府选定最有效、最迫切需要、最容易见效的措施。论坛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去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小组成员一起考察了民营企业、房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对突显的问题有了全面了解。可以说,对推进深化改革,防范系统性风险,吴敬琏有话要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对此吴敬琏表示,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入口,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大家期盼已久,要用“思想的力量激活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其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有三个方面的障碍需要解决。第一是意识形态的障碍。中国毕竟实行了几十年苏联模式,虽然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一讲起社会主义,往往又是苏联的那套东西。第二是特殊既得利益群体的障碍。其实,大家都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但是有一种既得利益会阻碍进一步改革,那就是利用权力谋取利益。第三是旧体制所造成的实际困难可能会阻碍改革。比如银行过去靠低息存款、高息贷款利率差来维持,如果存款利率提高,银行就会受到冲击,那些能够很容易拿到银行贷款的国有企业也会受到冲击。此外,过去我们还积累了很多其他问题,要推进改革,会不会引发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如何防范这种风险?这些都很现实。 吴敬琏坦承自己曾说过“中国股市还不如赌场”。那是指股市红利没有惠及全民,小投资者亏损严重,证券市场有太多的寻租腐败空间。证券市场有些部门权力实在太大了。股市要正常化,监管部门、证券公司以及媒体,都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谈起河南,吴敬琏说,自己与中原大地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大多数人都发源于中州,我这姓吴的就是周朝初年从河南到江苏去的,在江苏落下根来。我自己在河南待过3年多,这两年回到息县看看,变化很大。 2013年9月,嵩山论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系列讲座”上,吴敬琏对于郑州发展航空物流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说,现在物流的发展已经进行到了门对门,可以说是现代物流或者供应链管理,无仓储的物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交通枢纽发展航空物流,是有先天优势的,但还是要具体规划。首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申报中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切入口,进一步提升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扩大开放的领域。河南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升级”,而这种升级就需要制度的变革、模式的创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给内陆地区扩大开放,划出了一条飞入世界的新跑道。 “吴市场”的不断学习和创新 在老一代经济学家中,吴敬琏是最早学会使用电脑的,他还能熟练地讲英语,用英文写作,这在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中并不多见。吴敬琏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搞经济一定要对新的事物有敏感性,因为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特别是我们处在现在改革的时代,如果老是拘束在旧东西里面,就很难做好经济学工作。” 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吴敬琏,出生于江苏省南京的书香门第。母亲有依法办事的理念,对他影响最大。大学毕业后,吴敬琏怀着实业救国、经济救国的理想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从事财政、企业财务、价格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问题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吴敬琏能够首先提出市场经济理论的观点,他说是受思想家顾准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不年轻的吴敬琏只身远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当时,吴敬琏觉得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学界的距离太远了,他放下架子,挤在一群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中去听课。从本科生的经济学原理学起,一直到博士生的讨论课。回国后,偶然的机会使吴敬琏转入政府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他成了推动市场经济的“大力士”,在“改革要市场经济,还是要搞计划经济”的论战中,获得了“吴市场”的雅号。当部分人对市场经济提出质疑时,对经济学一贯沉迷和对真理一贯坚持的吴敬琏,写出了大量的著作,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之后,根据国情他提出了“适时转变到整体改革战略”、“国有经济调整与国企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倡导“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等,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一年365天,天天都是他的工作日,而且天天都要工作到午夜,他没时间心存旁骛。但他关于中国改革的研究成果,却日见丰硕,连续5年荣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5年3月,吴敬琏获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 回顾中国楼市的10年,百姓戏言“边涨边调,越调越涨”。吴敬琏拿发达国家的房价与居民收入、“北上广”的房价与居民收入比较后说,中国的房价不正常,但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货币超发,而不是囤积房产。买房者现在有两种,一种是投资者,想通过投资房产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另一种是消费者,想拥有或改善住房。从长期来看,房价最终还是由消费需求决定。所以政府应该放权尽量让市场起作用,不宜过多干预房价,免得顾此失彼,从而抬高其他商品的物价。 吴敬琏认为今年中国整个经济运行形势还是有很大压力的。多年来中国经济积累了很多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给我们一个希望,就是这些问题非解决不可,而且要下决心解决。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要在这时期内保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他认为,2014年最容易见效的改革措施就要是把现代市场体系尽快完善起来。要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有相当一批负债率很高的企业就是靠补贴活着。赚钱的国企数量不多,很多国企还是靠补贴生存。他强调要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规避权力寻租,不能让国企更“优越”,要靠平等竞争,让市场来决定。 做有良心有担当的经济学人 民众的梦想汇聚到一起,就是中国梦。吴敬琏的梦想是为中国富强、民众幸福、经济发达,做一个有担当的经济学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以“敢言”著称,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他主张维护市场规则,保护草根阶层生计。从反对春运铁路票价不上浮到主张城市拆迁不应按市场价补偿等等,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年逾八旬的吴敬琏仍在乡村之间行走,在城市里寻觅,看到市场繁荣他高兴,看到西部山区农民生存艰难,也曾数度落泪,说自己愧对经济学家这个称号。为此,他带头成立了“富民基金”,专门为广大农户提供资金支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希望和生机。 吴敬琏觉得,是新的时代把中国的经济学家推向了改革开放的前台,经济的迅速发展才使经济学家们有了用武之地。人到老年,有着一大堆头衔的他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学术会议、专题分析、政策研究……他的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但他乐为助推经济改革奔忙。 吴敬琏不喝酒、不抽烟,这缘于早年母亲对他的教诲。温良敦厚的家教,使吴敬琏的身上总透着一种学者气质和大家风范。有人认为,满脑子经济文章的吴敬琏一定是个很无聊的人。其实,他是一个不懈追求、充满激情、富于生活情趣的人。他爱好音乐、历史、文学,还喜好做木工活,对电子学也颇有研究。待人和蔼可亲的吴敬琏,知识丰富,见解独到又十分健谈。他的品质修养、脾气秉性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都得益于母亲早年的教育。不管是言过其实的赞誉,还是无端贬低的嘲讽,吴敬琏都能泰然对待,一笑了之。他从不抬高自己,也不无缘故地轻视别人,与之交谈很愉快而且受益匪浅。 进入老年后的吴敬琏基本不做剧烈运动,饭后和老伴儿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因为职业关系,他常常处于激烈的辩论中。吴敬琏爱听些舒缓一些的音乐,最喜欢的还是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工作太累的时候,他在音乐里慢慢放松,冷静思考。 作为老人,吴敬琏在回答媒体有关养老金缺口问题时说,养老保障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即便存在养老金缺口,也可以通过多划拨国有资产到社保基金来解决。因为社保基金钱不够,划拨的胆子要大一点儿,以前划拨的太少了。这么多的国有资产本来就是老职工创造的。另外一个就是提高社会保障层次,逐步做到全国统筹。这件事必须做,一箭数雕,好处很大。最后,他希望所有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健康快乐。 |